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背诵全诗。
2.识记重点字词的意义,理解诗意。
3.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探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诗歌所表达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全诗。
难点:解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情境探疑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我运用“情境探疑”教学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和优化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教学设计的整体来看,整个课堂紧扣 “怎样诵读”,不断创设、优化典型场景,知识点环环相扣,课堂气氛张弛结合达到课堂高潮和诗情高潮互相推助的效果;从课堂氛围的创设和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历练来看,我更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特别注重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传授静止的知识模块,(我认为思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学习方法来看,我不仅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注重学生在典型场景中的合作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从语言设计来看,课堂语言准确、简练、诗意、抒情,就像一首诗一样,不断优化情境的创设,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锻炼、利于学生体悟诗意,利于教学达到高潮,利于……总之教学诗歌的课堂语言发挥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功用。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律诗,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所以本教案预设以“诵读”为切入口,通过诵读训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其创作艺术,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这首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学习中体现合作精神。当然,诵读不是一味的盲读,在教学中,一方面我设计了读的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由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再读理解字面意思——析读领会诗人的感情。在这一过程中我尤其强调学生对资料的运用,让他们懂诗人再去懂诗读诗,真正做到深层次诵读。诵读的情感要发自内心,而不是形式上的造作。另一方面我注重朗读方法的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去读,如何把体会到的情感用恰当的诵读方法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设疑立标
1.播放乐曲《江河水》,老师讲述:寒风凛冽,一行三千余人被押往塞外。单衣、镣铐,他们是一群俘虏。终年衣不蔽体,塞北的冬季天气奇寒,用柴烤火,一冻一热,耳鼻、手指、脚趾,往往自行脱落,许多人因此皮肉溃烂毒发而死。这就是发生在1127年的“靖康之耻”。“靖康之耻犹未雪”可是“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含恨而死。在金兵的铁蹄下民不聊生,旧恨未雪新愁又到,元兵南下,软弱的南宋能避免“靖康之耻”的悲剧再次发生吗?谁是岳飞的知音?谁来肩负历史重担?现在,我们读一首诗,穿越一段历史,体会一种爱国情怀。我们学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1. 营造悲凉凄惨的氛围让学生明白亡国之痛,理解诗人肩负保家卫国之任的重要性,从而为以下授课内容的展开在情感上做好了铺垫。2.在课堂情绪方面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3.把历史背景以语文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在课堂上,更具感染力。)
2.教师范读,同学们闭起眼睛听。
3.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老师:同学们给老师的朗诵打个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挑选一个关键答案:朗诵的有感情。
老师:怎样才能读出一首诗的感情呢?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老师:归类写出学生的看法,和学生一起设疑立标:理解诗意、理解诗情、掌握朗诵技巧。
(教学意图:1.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再造诗歌意境,再次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潜在情感,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2.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为生成性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究兴趣。)
二、凭借情境、解疑构建
(一)导学探究
老师:同学们请背诵杜牧的《山行》,《山行》和《过零丁洋》的体裁一样吗?
学生:回答《山行》是绝句,《过零丁洋》是律诗。
老师:律诗区别于绝句的基本特征是?
学生:回答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老师:请同学们读《过零丁洋》感知朗读的基本节奏。
学生:用朗读回答这首诗的节奏。
(教学意图:字音、朗读节奏、律诗的基本特征得到复习巩固。)
老师:同学们,请一边读诗句,一边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的字面意思,注意画出有疑惑的地方。
学生:借助课后注释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老师:同桌互相合作,解决疑惑,如还有解决不了的,请前后左右互相讨论解决,需老师帮忙的请举手示意。
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参与一组或几组的讨论。
老师:好的,理解没有疑惑了,请三位同学站起来分别讲讲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学生:举手讲述诗意。
师生:补充、点评。
学生:朗读体会诗意。
(教学意图:1.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自读、合作学习,找出疑惑,教师发其悱。2.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掌握借助工具书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二)探究解疑
老师:同学们诗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为何要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呢”?请阅读我们搜集的相关资料,走近诗人走进历史,深刻体会理解诗意及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阅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事迹资料的基础上尝试诵读,并提出对诗人及诗作的评价。
老师:帮助学生深化讨论、并总结学生的评价结果:诗人坚贞不屈、以死报国。前三联诗人的情感是悲痛的,尾联诗人的情感是激昂慷慨的。
老师:那怎么读出前三联的感情呢?你们在刚才体验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发现一些读法技巧了没有?
学生:纷纷发言、并范读。
老师:总结明确:抓关键词、语气低沉舒缓、想象诗的意境等。
学生:自由诵读体验
师生共同总结:首联要抓住“寥落”读得低沉凄凉。颔联要注意风飘絮和雨打萍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这使我们形象的感知到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惨痛和凄凉。感知“靖康之耻”的惨痛随时都可能重演。读出悲痛感。颈联地名和心情的巧合已经痛煞人心,再看他的故事他曾兵败惶恐滩,为国为民惶恐,如今又被敌人押解过零丁洋,将士伤亡、母亲妻儿被俘,叛变者威逼劝降,叫他怎不叹零丁?痛到无法承受。诗人悲呀痛呀!
学生:尝试诵读尾联。并在组内说说感受。
老师:诗人没有让堂堂七尺男儿泪洒衣襟。他仰天长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至此他的英雄气概,他的坚贞与不屈便与历史永存。尾联要读得激昂慷慨。同学们能把你们的感受说出来,全班分享吗?
学生:利用背景资料来解释诗人的“丹心”,深入了解诗人的光辉人格,在情感上真正的敬重文天祥。并选取三件能证明诗人“丹心”的事迹,用排比句写出来,在组内读。
老师:请每小组的发言人读本组写的句子。
师生总结:他曾屡遭罢斥,但元军打来他为救国于为难而挺身而出,这是丹心;被敌人扣押寻机逃出继续抗元,被俘一心求死,这是丹心;敌人骂他不忠不孝,因为端宗在敌人手中,母亲妻儿在敌人手中,他慷慨曰“君为轻,国家民生为重。”这是丹心。(教学意图:优化典型场景,掀起课堂高潮)
老师:“丹心”的“丹”是什么颜色? “汗青”的“青”是什么颜色?他们之间着一“照”字,让我们感到一束?(老师要配合肢体语言)
学生:回答光亮。
老师:丹红和莹莹的青绿相映成辉,至此诗歌艺术和诗人光辉的人格魅力造就了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同学们和我齐声诵读名句。
师生:齐声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学意图: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复制课堂高潮)
学生: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教学意图:诵读技巧的指导不仅克服学生不会读而产生不读的障碍,而且将诗情的高潮和课堂环节的高潮巧妙结合,实践了真正的润泽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感,难点自然突破。)
三、拓展情境、当堂训练
老师:同学们至此我们明白总而言之诗人的丹心就是?
学生:各抒己见
师生总结:为国为民而生为国为民而死。古人云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诗人表明了他的选择。
老师:同学们,这句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如我们将要学到的谭嗣同、如我们数也数不清的革命英雄先辈们。试问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留取丹心照汗青”呢?
学生:纷纷讨论、发言。
师生总结:尽职尽责,团结互助,老师教好书,同学们专心学习,这也算是和平时代的一种报国,报国方式。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本单元的插图,你是否为英雄们重新着了装束?请大家讨论,你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
学生:讨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明确:古往今来浪花涛尽多少英雄,正是英雄们满腔的赤诚筑就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与不屈。今天的我们,流着英雄的热血,吟着英雄的诗,踏着英雄的足迹,中华民族将永远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无论发展到什么时代我们都要尊重热爱我们的英雄,这是一种民族意识,不可缺失的民族意识。同学们让我们用最深的感情诵读英雄的诗!
学生:诵读全诗。
老师:白板出示岳飞的《满江红》、于谦的《石灰吟》。
老师:朗诵《满江红》。
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集体朗读《石灰吟》。
学生:例举充满骨气的诗句和人物事迹。
(教学意图:1.在特定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诗的现实意义,情感生命化。2.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果。)
四、聚焦情境、评价反思
老师:谁站起来为大家读这首诗?
学生a:朗诵
学生b:朗诵
学生c:朗诵
学生d:评价
学生e:评价
学生f:朗诵
学生j:朗诵
师生点评总结:或许一节课我们读得不够好,但我们知道了怎么去读好一首诗的方法,就是理解它的意思,理解它的情感,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
老师补充:遇到喜欢的诗去练习朗诵,去欣赏名人的朗诵,模仿名人的朗诵,同学们一定会超过老师的。
(教学意图:再次体验深化诗情,巩固朗诵技巧,培养系统的赏析能力。)
五、优化情境、质疑再探
老师:同学们学无止境,有探究有思考就有收获,你能再次回顾本次学习,提出新的问题吗?
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
老师: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组织讨论,没有结果的鼓励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继续讨论。
(教学意图:真正开放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六、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感受自己设计一份作业。
板书设计:过 零 丁 洋
文天祥
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寥落 丹心:忠心
破碎
浮沉 悲 照
惶恐
零丁 汗青:史册
设计意图:1.直观性2.艺术性3.动态性4.系统性5.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