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 |||
---|---|---|---|---|
作者及工作单位 | 德安二中 邓京生 | |||
教材分析 | ||||
《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确立了现代阅读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 ||||
学情分析 | ||||
在阅读目标中,“第一个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①基于以上理念和要求,本课的设计力求创设宽松、美的氛围,让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向导者”的组织下,完成多角度的对话,并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 ||||
教学目标 | ||||
1、学习构思新奇、想像丰富、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文笔。 2、借景抒情的方法。 3、汲取语言精华,进行仿写、改写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1、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情与景的交融。 2、掌握,运用优美语句的能力。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借助朗读,激活思维。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赏析美点。 | 1、课前播放背景音乐 2、以“朋友”的诗句或歌词导入新课。 3、文题推想,阅读标题、推测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兴趣。 4、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与你推测的是否有别?叙述方式人称有何特点? 5、点击课件,欣赏画面,配乐演读课文,体会第二人称所表达的强烈情感及抒情效果。 | ①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②赏一句话 用赏析说服人。 选择自认为深刻、精辟、发人深思或优美的语句,结合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③读一句话 用美读感染人。 声情并茂地吟诵赏析的句子,力图打动听众,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7、换位改写、互诉心声:假如你是白云、小溪、瀑布、山泉……中的某一景物,你将对游人朋友诉说怎样的心声?(要求尽量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小组讨论,片断写作,全班交流。 8、分角色朗读第四段,想像画面,体会景物特点及句式特点。再想像山中可能还有哪些景物朋友,每人自选其中一种仿写。 9、或句式仿写:“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远山远水”。再想像走近小溪、山泉、小花、悬崖等情境。 10、写作迁移:写景抒情的美文,怎样写才好? ①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②景物如何写得生动、亲切? ③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安排才恰当? 11、教师小结该课,学生自选语句,竞背积累。 | 春夏秋冬婀娜走来,大自然以缤纷的形象、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声响、芳醇的气息感召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走近自然、物我相融,心灵回归,是日益浮躁的人们切切追慕的意境。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醇美意境,闪烁着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艺术光芒。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储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自然灵性,激发美的情趣,培养审美能力,善于汲取文章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 ||||
山中访友 (说明:朋友居于圆中,文中出现的自然的各个朋友于圆外围绕之) |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
每个小组设二名专职评价员,对学生的朗读,内容分析,情感表达等等进行分析,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当堂公示。 | ||||
教学反思 | ||||
文字是水做的骨肉,特别是情景交融,轻松诙谐、闲情逸趣的美文。教学中,不必板着面孔去“寻幽探微”,“托物言志”,不必非得概括成“形散神不散”。语文教师要充满情趣,萌生童心,少些匠气。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道德家、政治家、文学家,而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文字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正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