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九册:《将相和》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将相和 > 将相和说课模板

教学目标

1、课文内容,体会人物顾全大局、爱国的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人物各自美好品质,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和氏璧的不平凡来历、课文的出处及作者等资料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历史故事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曲折动人、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去感知故事,感悟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

师生共同介绍历史背景。

1、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讲述和氏璧的不平凡来历,了解为什么这是无价之宝。

3、介绍课文的出处及作者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几个故事,给每个故事加上一个你认为合适的小标题。这几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这三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三、分清因果,突破重点

1、《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先让学生分别读三个故事,弄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理解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然后回归全篇,理解全文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与“不和”,既有表面原因,又有内在因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连立奇功,官职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廉颇的错误认识导致它与蔺相如失和。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2、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四、选读文本,再现故事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在动情地读一读,有没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讲述故事,再现场景

学生默读你喜欢的故事,边读边画出重点词语,然后结合课文插图,回想故事经过,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品词析句,感悟人物

我们对文中的故事已经有了具体的感知,下面走近故事的人物中去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再次阅读课文,用笔划出文中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有关句段去品读、体会、欣赏,谈一谈你喜欢的原因。(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交流预设:

1、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如:看到秦王无意换璧时,蔺相如以璧有毛病的借口机智地取回宝玉;并捧着壁,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壁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壁就要往柱子上撞。这些言行表明他用生命捍卫宝玉的勇气和决心。与秦王约定典礼的日期,赢得了送回和氏璧的时间,再一次展现出蔺相如的聪明机智。

渑池会上,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他又靠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2、蔺相如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现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这几句话,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颇英勇善战,知错就改,也有一颗爱国的心。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渑池之会,廉颇大将军也立下了功劳,廉颇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里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4、交流这一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能还有会说喜欢赵王的,因为他善于用人,论功行赏。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加以肯定。

三、角色朗读,情感升华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故事,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1、你还知道哪个《史记》中故事,讲给同学听。

2、文章结尾说将相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怎么样了呢?

《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以丰富学生知识,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资料,教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写作脉络,由整体到部分,而后又由部分到整体,将课文的三个故事连为一体,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这三个小故事来揭开为什么会由“不和”到“和”的疑问,构建了学习主题,让学习围绕这个学习主题开展自主性学习。

这篇课文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构思巧妙,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设计这一环节,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品析出作者构思之巧妙。

这篇课文虽然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作者构思巧妙,表达得非常清晰。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设计这一环节,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在事情的因果关系中体会出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敢,品析出作者构思之巧妙。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复述故事,不仅故事讲得更完整,同学们还给故事润色,相同的故事,有了不同的版本,对故事特别感兴趣,发言同学积极涌跃,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其性格特点,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设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精华,品词析句,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给学生的阅读指明了方向。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把充足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结合有感情的朗读,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通过悟读、品读,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感受文中语言的精妙,将自身的体验、感受变成内在的积淀,丰富自己的内涵。

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和文本接触,沉入文本之中,在朗读、评价、理解中逐步深入理解,感情升华的,学生通过自己角色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语文阅读材料,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促使同学们课下博览群书,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