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三人行》是王愿坚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进的一段情景。这是个虽然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1935年前后,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低潮时期。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使革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但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红军进行了震撼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严酷的环境在考验着这些英雄儿女,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在那艰险的环境中,死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但他们绝不轻易地死去。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他们要活下去,战斗下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死亡。《三人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红军指导员王吉文,虽然自己身负重伤,却还在泥泞的草地上轮流地背着两个腿部受伤的红军战士前进。在又饿又累和伤口剧烈疼痛的情况下,他终于晕倒了。但当他醒来时,他看到两个受伤的战友,在拖着自己匍匐前进。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而是截取了生活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横断面来完成英雄形象的塑造,在一个狭小的画框中,创造了一个个转瞬即逝的艺术画面,然而它却是含义深刻、耐人回味的历史画面。
“行”是这篇课文的线索。文中的指导员王吉文前胸受伤,通讯员小周双脚溃烂,战士黄元庆小腿肚有个被水浸坏的伤口,这三个人都受了伤,这就使得他们在草地上的“行”格外特殊:开始是受伤最重的指导员王吉文背着通讯员小周“行”;然后他们遇见了战士黄元庆,王吉文一个人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行”;他的伤口裂开晕倒以后,小周和黄元庆又拖着王吉文“行”。三个人特殊的行军方式向我们展示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刚毅和美好。
在这篇课文中,人物形象最饱满的是王吉文。课文开始就像电影的画外音一样,对王吉文的心理、行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拼尽全力背着战友前行的王吉文,看到了一个拥有钢铁般意志的坚强战士:
他筋疲力尽——“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蹦挣断的。”他伤势严重——“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痛得连路也像突然变得崎岖不平了”,然而他却靠着刚强的意志坚持前行着,因为他的背上还有一个十分需要他的战友。王吉文的心里只有战友,“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身体用力往上托了托”;而当看到黄元庆“莽撞地选择一种最简单的对待自己的办法”时,他“觉得心里一阵酸楚”。于是,王吉文命令黄元庆走——和自己一起走,背着他一起走。王吉文早已忘了自己,忘了胸前的伤,他实在觉得惊奇自己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在他的影响下小周坚强起来了,黄元庆坚强起来了,他们又开始了艰难却感人的“三人行”。
课文的结尾处,作者描写了这样的画面,“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行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天无边无垠”勾勒出了整个画面的背景,自然令人想到“草地”也是“无边无垠”的;“令人目眩”的“蓝色”中,“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是这幅画面的底色,正映衬着碧绿的草地;在这样的“白云下面”,“一行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读到这里,我们不妨结合前文看看:“他(王吉文)惊奇地扭着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
如果我们把“群雁南飞”和“团结向前”两副画面相对照,就会发现,这“雁”与“人”是多么相似啊!大雁排成“人”字,两个人拖着一个人,不也是个“人”字么!“群雁南飞”不正象征着革命烈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吗?
“画面”的最后是“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试想,王吉文与小周本是两个伤员,且伤势严重,再遇上个“自己的伤自己明白”的黄元庆,要不是为了革命,为了战友,他们三人哪来的那么股继续前进的劲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从未想到扔下一个不管,所以“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群雁南飞”的目的是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而三位战士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困境,走出草地继续革命。
所以,这幅壮丽的“群雁南飞”图,正是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的象征,也点明了课题“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很容易读懂,文中大量的人物活动、心理和特定的环境描写使得全文极具画面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篇好材料。因而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上。
一、情景导入,营造氛围。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事情离今天的学生生活已越来越远,学生们只能从越来越少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去接触、了解那个年代、那些英雄,这就对学生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时代背景。课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红军过长征的情景,也可以辅以相应的文学作品、图片展示来营造氛围。
二、走进课文,感知故事。
首先抓主线“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线索,从而把握故事的情节结构。
1.本文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请用一个字概括。(行)
2.文中几次写到了“行”?围绕“行”字,全文的情节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分别用几个字概括各部分小标题。(背小周行——背小周、黄元庆行——拖指导员行)
三、走进人物,感悟品质。
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可先让学生讨论哪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然后勾画出感动你的细节,最后归纳人物性格。通过这一板块,可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到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也会让他们渐渐品悟到了人物形象的意义。教学中可设计如下环节:
1.课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最令你感动的是谁?
2.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要专门为指导员王吉文拍几个镜头,你将捕捉哪几个镜头?请在文中勾画出你最想拍的几个镜头,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选那几个镜头,它到底哪一点打动了你的心灵。
(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细读课文段落,勾画出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并适当批注,然后有感情地诵读,并互相交流感动的原因。)
3.从指导员王吉文的言行中,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加以肯定,然后归纳板书。)
四、模拟采访,体悟内心。
为了深入体会、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可设计 “战地采访”这一语文活动。
假如我们来到红军战士的身边,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他们说,也一定有许多问题想询问。下面我们进行一次特殊的语文活动——模拟采访,来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明白采访前的准备和采访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去分头准备,再模拟采访。
(通过这一板块可让学生理解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时空领域,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寻访遗迹,继承遗志。
为了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生活,好好学习,可设计一个“寻访遗迹,继承遗志”的拓展延伸环节,可以预设以下两个问题:
1.你能举出像指导员王吉文一样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吗?
2.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来告慰、缅怀那些英雄先烈们呢?
【参考资料】
王愿坚(1929——1991),当代著名的部队作家,山东省诸城县人。1945年参军后耳闻目睹了我军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于是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文艺作品,有力
地配合了部队的政治教育活动。他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是文学园地的一支奇葩。
从1952年到1966年,他长期担任《解放军文艺》的编辑,参加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一时期,他深入到许多革命老根据地采访,访问了很多老红军、老干部,了解到许多革命前辈英勇斗争的事迹。创作热情的激发,使他写下了《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优秀短篇小说。
1970年,王愿坚下连队当兵体验生活。1974年,他与陆柱国根据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1977年发表了《足迹》等短篇小说,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崇高品德。
王愿坚的生活经历与进行文学创作的动机,使得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无论取材于红军雄伟壮烈的斗争生活,还是取材于老一辈革命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出来的共产主义精神,其宗旨都是发掘和表现革命前辈身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使那些现在无法亲身经历那艰苦岁月的青少年一代了解自己的英雄“谱系”,“了解自己的先辈是怎样生活和斗争的”。因而他的作品总是以朴实而饱含革命激情的笔墨,写出革命前辈精神品质中最动人的内容,努力把无产阶级的革命襟怀写得更美。这就构成了他短篇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三人行》 教学设计
桥西区草场街小学 李雨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读课文,熟知课文故事梗概。了解“三人”的关系,了解三人行进的艰难,感受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感人场景。能概括的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长征途中这一特定环境,在品读文章中收到感动。把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精神品质和高尚的人格。开展课外拓展阅读,丰富长征文化背景下学生知识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三人互相关心,舍己为人和永不放弃的人性光辉;感受三人互相鼓励,相互扶持的革命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的录像或图片组,学生看完后回答问题。
同学们所看到的画面都是什么特定时期,那些人发生的事情?通过课下搜集资料讲一讲你所了解的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生活情况。
二、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三个人物在互相救助的过程中的关系,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本问题也可留作课前预习内容,课上小组讨论片刻即出示小组讨论结果。
全篇课文分23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一至四自然段):身为指导员的王吉文在身负重伤体力不支的情况下背通讯员小周艰难地行进。第二部分(五至十九自然段):途中遇到垂死的黄元庆,王吉文忍着伤口的剧痛艰难的轮换背小周和黄元庆行进,终于疲惫不堪晕死过去。第三部分(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小周和黄元庆两人匍匐前行,并吃力地拖着晕倒的王吉文继续向前行进。
三、感悟人物品质
三个身负重伤的战士一同行进在这茫茫的沼泽地上,伤口还淌着鲜血,饿了就抓把身边杂草野菜充饥,几天没饱饱地吃过一顿热饭,但是他们却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没有彼此放弃,互相关心着,鼓励着继续前行。同学们在才一次回到这个故事中,回到这三位红军战士的身边,找出在他们之间让你最感动的句子谈谈你的体会。
体会处境的艰难下彼此的关心与扶持
第二、三自然段:“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再休息……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几天来,他一直用这种办法给自己打起”,“……支撑不住了……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脖子……伤口……”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高……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身体用力往上托了托。”
第五、七、八、九、十自然段:“小周喊了声……王吉文连忙凑近,亲切的问道……王吉文安慰他说”。面对两人的关心,黄元庆却认为自己不行了,便委托王吉文把枪支上缴,并把自己的绑腿送给小周,“深情地”劝慰小周好好活下去继续革命。
第十二至十七自然段:“王吉文心里一阵酸楚……突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样瓷碗……果断地说‘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 ‘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便大步向前走去……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在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一趟,两趟,三趟……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年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胸前的伤口却剧痛起来,痛得他忍不住叫了一声……黄元庆看见了,立刻惊叫‘指导员,放我下来!’ 王吉文觉得眼前一阵昏黑……”
第二十至二十三自然段:“王吉文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着,身子缓缓地移动……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正吃力地拖着往前爬……”
正是三人彼此的关怀和帮助,让我们原本感到有些悲痛的场景却显得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让人振奋,让人热血激荡。所以伤痛都融化在三人的温情中,只看到天蓝得那么炫目,白云轻轻掠过,大雁们也从头顶轻轻滑过。
四、整体回文
同学们把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五、阅读拓展
现在再说起长征,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十分久远了。当年十万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年零五天的长征途中不知道发生了多少像《三人行》这样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翻到历史的那一页,来读一读更多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吧!
推荐阅读:《草地夜行》、《旗手的责任》、《飞夺泸定桥》、《大雪山》、《金色的鱼钩》、《一袋干粮》
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wèi)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huò]着青稞(kē)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xié)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tāng)。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shuāi)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kuài)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cí)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yàn)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wǔ)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mí)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ěr),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qiū)蚓(yǐn)……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piāo]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gē)瘩(da)。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chān)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dāo):“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gǎn)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cāo)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dōu)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一袋干粮
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13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我们现在真是幸福,有爸爸,有妈妈,还在那么好的条件下读书。)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跟着红军可是要能吃苦耐劳的,你真的考虑清楚了吗,小兰?)
一说草地,大家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哇,那这怎幺能叫草地呢,应该叫水泥地。)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当然了,老百姓都迁走了,这样的地方谁也生活不下去。)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和小兰一看,又高兴又乐得蹦蹦跳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下来,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草地上的粮食很难找,一粒米也没有,野菜倒是有一大堆,小兰捡的还不够吃一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是粮食吗?贡献一点给小兰这个可怜的小红军吧。)
小兰一看,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不知道在地主院子里挖吗?)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20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小兰,你收下吧,你不吃会饿死的。如果你饿死了,红军就少一个人力,没有人照顾他们了。)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能吃它20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好可怜,这些找到的干粮还要和野菜混在一起吃,吃坏人的!注意身子,小兰。)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他们用树干搭起一座桥,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身子一歪,小兰连忙扶住了他。可小兰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冲走了。(怎么搞的,伤员早不咳晚不咳,现在来咳,害苦了小兰,她吃什么呀?)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幺东西掉到河里了?”(算伤员还挺关心人,可人家米袋掉了,你要善于观察呀。)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小兰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为了大家吃的多,自己却坚持下去,没准儿明天就饿的反胃!)
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小兰真傻,身子要紧,这样的菜一点儿也没有营养,甚至还有细菌,吃坏你的。)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一点劲都没有,一下晕倒了,看护长把她背起来。(看我是神机妙算诸葛亮,算到了你会拉肚子,可是你的抵抗力还不错,要是我,吃一口就晕了。)
看护长是40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这个好东西要打双引号,在这个艰难时刻,怎么会有好东西吃呢?)
“好!我不看。”
看护长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拿来!我给你缝缝。”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看护长,现在你才察觉到可怜的小兰吃的是野草呀,再晚一天,可能小兰就生病了呢。)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对呀,参加革命的人都把对方当兄弟姐妹看待,小兰也想让大家吃好的,所以也把他们当兄弟姐妹看待,这种可贵的精神一定要学习!)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那里还真是一个不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告诉了别人秘密,他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那可是秘密大暴光呀。)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带出草地。”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原来吃野草是笑嘻嘻地样子,想隐瞒过去,现在有干粮也不说声谢谢,好矛盾呀。)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回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跟着红军走就是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生体验,大家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才能胜利!)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自己身为共产党的人民,应该处处服从党的命令,做好共产党的接班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