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二册:9、《寓言二则》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 >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寓言二则教案

【教材分析】

这两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讲的是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航行’,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个故事后来也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一共三句话,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接着点明找不到宝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此为原因;作者因此大发感慨——“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在今天的生活中,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努力做事却心存侥幸的人和事依然存在。因此本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并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在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因此,学习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二是对照注释或通过查阅工具书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三是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1.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课文。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初步弄懂句子的意思。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如: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予/助苗长/矣”;“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1)宋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此环节可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如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如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小结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2)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这一问题比较简单,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教学中注意下面词语的意思。

长(zhǎnɡ):生长,成长。

趋:快走。

往:去,到……去。 坠:落、掉。 是:这里。 求:寻找。

建议本课教学两课时。

【参考资料】

1.孟子名轲,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吕不韦 战国末年的政治家。原来是个大商人,后成为秦王嬴政及后来的秦始皇的仲父。他手下有门客三千,《吕氏春秋》就是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此书有二十余万字,综合百家九流,畅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桥西区北杜学校 王丽君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活、领会哲理。《寓言二则》中两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和《吕氏春秋·察今》。故事结构完整、叙事生动,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学生不难理解。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其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还肩负着文言文的相关能力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忆、诵读、积累,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些准备。

二、设计理念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4.语文既学形式也学内容,寓意的领悟不是靠教师告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和文本亲近的过程中感悟寓意,让学生在类似的文本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尝试读准字音,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2.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3.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