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这则寓言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文言文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读的时候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先范读、领读,然后再让学生读。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字。
2.了解“朝三暮四”的寓意,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积累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会背《三字经》、《弟子规》吗?《三字经》、《弟子规》是古人用当时的书面语言写的文章,我们称为文言文,也叫古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题目是《朝三暮四》,这也是一个成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是: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古代诗文语句、群众口语等。我们这一单元选编了三篇古代寓言:《朝三暮四》《相濡以沫》《买椟还珠》。这三篇古代寓言故事的题目就是三个成语。
二、熟读感知文言文特点
1、这是我们在课内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啊?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3、古文的朗读要稍慢一些,要读出节奏,一般是以词为单位进行停顿,请听老师读一读。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4、指名读课文。
5、齐读课文。
三、教给方法,理解文意
1、课文中带着小圆圈的数字表示的是什么呢?
2、那我们就先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不能自己把课文内容读懂,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周围的同学研究研究。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1)《朝三暮四》选自《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学说为“老庄哲学”。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等尤为后世传诵。
朝三而暮四。朝:早晨。暮:晚上。这句的意思是:早晨(给猴子)三个(橡实吃),晚上(给猴子)四个(橡实吃)。
2)狙公赋芧。赋:给。芧:橡实,橡子。曰:说。这句的意思是:狙公给(猴子)橡实(吃)。
3)众狙皆怒。众:许多。皆:都、全。猴子们都不高兴了。
4)然则朝四而暮三。然则:古汉语虚词,“然”表示“如此”,“然则”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就”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就早晨(给你们)四个橡实,晚上(给你们)三个橡实。
众狙皆悦。悦:高兴。这句的意思是:猴子们都很高兴。
4、完整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同桌间先讲一讲,然后指名讲)
四、深入体悟,狙公的骗术
1、再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狙公是个怎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
2、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体会?(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寓意上来说)
五、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背课文。
2、出示书后拓展与运用
这段文字中的“朝三暮四”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意思不同。
这段文字之中的“朝三暮四”是临时凑在一起的短语,就是早晨做三件事,晚上做四件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而课文中的“朝三暮四”已经凝结成一个成语,而且意思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人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六、布置作业:从学过的成语中,找出几个出自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板书设计:朝三暮四
朝三而暮四 皆怒
朝四而暮三 皆悦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