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十册:《草原》教案及习题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下册 > 草原 > 草原说课稿模板

教材分析

《草原》集草原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文章。课文通过对草原美景和们古牧民热情欢迎并盛情款待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本课我努力做到:一是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三是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方法: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交流理解和感受。

文章结构:

第1——2自然段草原美景。

第3——4自然段草原主人的热情好客、盛情款待。

第5自然段主客依依惜别。

写作特点:

1.这篇访问记是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写的,也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语言优美、清新流畅。

3.文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草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曲《天堂》。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草原》

设计教师

杨聚荣

环节

教师与学生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天堂》,在优美的旋律中教师导入:我们一起走进老舍笔下的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同时教师出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音乐导入渲染了氛围。图片导入,直观形象。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

学生回答(板书:美)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读悟

感受美

1.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品读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出示“蓝天、绿草”图片。

(2)品读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3)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4)品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5)品读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有何感想?

(高歌一曲)

师小结。

2.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情好客)

(2)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3)学生交流。

热情迎接: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激情相见: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盛情款待: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我们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尽情联欢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

深情话别: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板书:民族团结)

(4)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尽情地朗读。

3.总结: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情景交融,体现了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直观感受天空的明朗。

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既……又……”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尤为重要,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

通过阶段性的小结,使学生思路清晰。

借助语言文字,体会意境。读中悟情,以悟促读。

把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化为有感情地朗读。鼓励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后延伸

增长见识

搜集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板书设计:

10 草原

《草原》 教学设计

设计者:草场街小学 槐安西路小学 城角庄小学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迷人的风光片,你们想看吗?

咱们一起欣赏吧。

看完提问:看完片子,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今天,就让我们骑着骏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慢赏草原。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朗读,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大家仔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景色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儿感受到的,在文中画出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再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

2.小组交流,探讨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解疑。

预设:

同学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概括了作者草原之行的心情。

天涯碧草说出了景色美,蒙汉情深道出了人情美。

草原的美景给我们的印象最深的是“碧”,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原“碧”的句子,抓住重点词体会体会。

理解重点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学生说说“一碧千里”的含义。“碧””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 “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课文中这些描写草原的优美的语句,在今后我们写作中都可以借鉴,

学生体会朗读。

大家读的这么投入,你想亲眼看看那一碧千里的草原吗?(课件展示)

2.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②“也不知是谁的手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a、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b、指名说。

c、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 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③“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四、拓展:

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人们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互说)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师:这么令人陶醉的草原风光,这么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今后有机会,让我们去亲身感受一下吧!

《草原蒙古人家》歌词

歌手:英格玛

词:斯·乌云其木格

曲:勒·巴拉啥扎尔

翻译:布仁巴雅尔

编曲:文子

小鹿沉沉熟睡的时候

阳光灿烂大地宽广

烘干好的奶酪香风中缭绕

草原蒙古妈妈在遥望远方

野鹿和家畜分享着草场

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祥

……

驼羔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

天边蒙蒙亮太阳升起来

奶茶香飘啊飘

飘过那天窗

草原蒙古人家迎来新一天

野鹿和家畜分享着草场

草原蒙古人家多么安祥

……

(一)多音字组词

露难

lè ( )lòu( )

lēi( )lù ( )

(二)对号入座

1.碧绿的颜色一望无际。( )

2.青翠的颜色像要流下来一样。( )

3.衣襟和裙带迎风飘舞。( )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

(三)走进文本

说说草原上的景色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答案:

(一)多音字组词

露难

lè ( 勾勒)lòu( 露脸 )

lēi(勒紧)lù ( 露珠 )

(二)对号入座

1.碧绿的颜色一望无际。(一碧千里 )

2.青翠的颜色像要流下来一样。(青翠欲滴)

3.衣襟和裙带迎风飘舞。(襟飘带舞)

4.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拘束)

(四)走进文本

说说草原上的景色和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小丘和羊群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草原上的人们热情好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