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南高学区 冯红玉 吴欢
教学内容 |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土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 ||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 ||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
教学时间:2课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观看视频,导入,激趣生疑。 师:同学们,许多名人的话语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那么你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名人或名言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名人和名人还真不少,今天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教师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出示词语卡片: 辩论家 固执 宣布 违背 指名读 开火车读 (三)检查读文情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机对其进行评价。 | ||
第二课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谈话导入 师:神秘的科学知识令我们神往,那么我们继续在科学知识的世界畅游。继续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文质疑,整体感知 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伽利略为什么要作这个实验?结果怎样? 三、抓住重点,明理释疑。 师:结合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全班交流。 预设一: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展示:利用计算的方法,分析伽利略想法: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所以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预设二: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预设三: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本课生字不多,可引导学生自学。 重点指导:“妄”字不要多一点。 五、深悟主题,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实验结束后,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写一段话。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把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理解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人物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其他科学家的事例,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伽利略执著求实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中,深刻感受文本主旨,体会科学家的崇高精神。】 | |
教材分析
栾城县南高学区 冯红玉 吴欢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
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介绍,讲到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作不能更改的真理。然后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作两个铁球落地试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文本脉络图:
善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一个事实: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挑战
提出质疑 权威 疑问是发明创造的
两个结论:一快一慢难解释同 前提,实践是检验真理
反复求证:多次试验 的标准。
验证真理 试验前人们嘲讽 执著
公开试验 试验后人们惊讶 追求
教学建议
一、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生平与业绩资料,或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教师要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表现伽利略试验的课件,以备上课时使用。
二、课文写的是科学界的论战,时间较久远。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开始上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与业绩的资料。教师要参与其中,巧妙地把本课的相关背景作简要介绍。
三、这篇课文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人们应有的科学态度。这个思想是伽利略带给我们的。要引导学生以这个思想为线索,以感悟重点词句为手段,以伽利略的怀疑精神为动力,开展探究性阅读。
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设计质疑题,写出简要的批注。然后自找学习伙伴,自由研讨。在小组充分讨论之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论辩。论辩前,先集体梳理论辩题。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又便于抓住主要问题展开论辩。
首先,就课文背景进行论辩。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伽利略的行为,就要先了解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教师可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教师可用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先讨论:“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信奉”是不但相信,而且实行)再讨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你怎样看待这种信奉现象?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讨论、论辩中要启发学生援引搜集的资料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对权威要尊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对这样的权威应当尊重。但是,对权威不应盲目迷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也有错的时候。
学生了解了伽利略质疑的大环境,就会深刻感悟到伽利略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如果学生能搜集到并在论辩中提出16世纪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烧死在罗马广场的故事,学生就会懂得挑战权威要承受巨大压力和风险,就会被伽利略的无畏的探索精神所感动。
其次,通过读书和论辩,让伽利略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教师可遵循“怀疑——室内试验——公开试验”这个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再进行讨论、论辩。“思考·练习”2体现了这一点,可结合习题展开探究。
第3自然段记叙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一个观点的质疑。对这一段,学生能较容易地、通顺地读下来、说出来,但理解可能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在论辩中用数学的办法列出算式,如,10+1<10,表明: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铁球慢;10+1>10,表明: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快。通过列式,不仅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自相矛盾,是错的,而且知道伽利略不是草率地怀疑,而是精心思考,做了科学的论证。
第4自然段与第5、6自然段记叙伽利略带着疑问做试验,实际是写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论战,可以合在一起研读。让学生仔细读书,认真思考,用伽利略的精神投入讨论与论辩之中。论辩的题目可以是:伽利略的两次试验是怎么做的?两次试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论辩可达成共识。相同点:结果相同,都是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研究的态度相同,都是认真、求实地研究。不同点:地点不同,一是在室内,一是在室外众人目睹的比萨斜塔上;价值与意义不同,在室内试验,主要是解决质疑,判定谁对谁错;在比萨斜塔试验,不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更主要的是打碎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对上述共识,不必让学生条分缕析,只要学生认真读书,并主动参与论辩,能感悟到一些认识即给予肯定。
在获得理性认识后,教师抓住学生想法感受多,急欲“一吐为快”之机,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搞试验和试验成功后走下斜塔的表演活动,创设教学小高潮。比如,要想象试验前后伽利略是怎样上下斜塔的,试验前后的表情,试验前后人们是怎样做的,可能会说些什么。
本文有一些描写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的词语和句子,都是佳词妙句,要鼓励学生依自己的需要练习读写,积累语言。
四、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对课文的理解,对伽利略的赞扬的感情表达出来。
朗读既要表达课文传导出的情感,又要表达阅读主体独特的体验。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不必处处统一。要让学生练习表达语言中的情感。比如,第3自然段前一层写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这是伽利略怀疑的观点,语速要放慢,要重读数量词和表示判断的词。第二层写伽利略的疑问,这里有分析思考,也有心中的疑点,读时语调要轻,语速要慢,有沉思味道,要突出“慢”“快”“一个”“两个”等表示结论的词语。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有许多饱含情感的语句,要提示学生情节变化了,情感变化了,语速和语调也要相应改变。第5自然段中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语言中有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蔑视,要读出讥讽、责备的味道来,语调要高扬,略快,重读“胆大妄为”“竟想”“错处”“固执”“丢尽了脸”。
第6自然段,表现了人们的猛醒,要读出惊讶与激动,语调快而上扬,重读“同时着地”“大哲学家”“不是全对”。
朗读训练要以学生自感自悟为主,同时配以教师的示范或录音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比如,让读得好的为读得差的作示范。
五、要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腊”读là,左右结构,是把“借”和“错”的左偏旁改换成月字旁。“改”读gǎi,左半部是“自己”的“己”的变形,竖弯钩变成竖钩。“违”读wéi,不读wěi,半包围结构。“授”读shòu,翘舌音。“宣”xuān,宝盖儿下面两个横,中间加个“日”字,“日”字要写扁些,上边的横短,下面的横长些。“妄”读wàng,上下结构,与“忘”同音不同形,注意下半部的区别。“执”读zhí,翘舌音,左右结构,右半部是 “丸”,“九”字多一点儿。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伽利略找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激起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们的不满。在他们心中,亚里士多德是权威,是真理,一切都是对的。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反对权威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了解背景,这个词的意思就容易理解了。
“固执”就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伽利略“固执”的表现,体会到伽利略的“固执”正是一种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磅”是英美制重量单位。2.205磅合1千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