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篇课文设计了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分三个环节
(一)设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坐的各位老师从不同的方面都看过森林,都知道森林在陆地,可是在海底的森林就很少有人见到了,所以把这个疑问抛出后,因他们没有看过,就能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急于想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提问: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初读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在通读全文,自读自悟做批注(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这是第一课时的安排,各位老师你们对第一课时有什么建议?那里需要改进?
第二课时
主题入手,引入课文
(放课件,观看红树林的奇特景观,从视觉上让学生走进红树林,感受红树林的美、奇,同时感受红树林的宏伟和壮丽)。
1利用课后的金钥匙的问题。在通过刚才课件的欣赏切入主题提出问题。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们会各抒起见。)有了这两个问题,就为精读课文做了铺垫。
二、精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上我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精读课文的方法)
(一)下面我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教:教学生阅读(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我们大家看到在第二自然段。是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用了“浸没、露出、浮荡”描写了红树林的动态美。退潮时,“红树林带着海泥芳馨的枝条和婀娜多姿的身躯出现在海滩上。”让人惊叹的是那“绚丽多姿的世界”翻滚的树林伴着浑厚的涛声,仿佛是在“欢迎我们来自北国的远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须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
(二)以第三自然段为例————扶
1、给几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研究。教师适当的到各组去指导
2、小组汇报:体会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
3、应该怎样读:
(三)四和五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只要他们能找出红树林的胎生特点。理会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是本篇课文的升华知道课文不仅讲红树林,更重要的借物喻人,赞美红树林顽强的精神。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