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教学建议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常规的预习内容,可着眼于读通课文,勾画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次预习还要让学生了解父辈童年生活有哪些难以忘怀的事例,这些事例可能离孩子们已经很远,但有助于对本文的理解,同时在父母的讲述中也可以有助于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产生一种学习的企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从“清脆的锣声响起”,到糖人的融化,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所以应让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印象,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有些不易读通顺的句子,也可多读几遍。
当学生读熟后可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可能要说“课文讲的是一件吹糖人的事”,这时要针对孩子的回答逐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
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三、让孩子们融人故事之中,进一步体会那份快乐和享受。
课文平实自然,但恰恰是平实自然让人心旌摇曳,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浓浓的情感,应是本文的着力点。教学中要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调动起学生日常玩耍时的情趣积累,脑子中有了这样的体验,从而产生会心的微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教学中做到阅读与想像的结合。
1.想像与品味语言相结合。
本文语言平实,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边读边想像,学生的情感自然与文章融为一体。文中的语言在表达上有这样‘个特点,相同的意思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如第一自然段中“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第二自然段中“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还有“飞起忙乱的脚步’’,与“脚板下生风’’。在让学生体会的同时,可以进行语言实践,想想平时在描写中你有没有这样一样话百样说的描述。
2.想像要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想像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吸引孩子,“一个糖人—个故事,你想像一下,都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
四、建议本课教学二至三课时。
《吹糖人》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东风西路小学 谷艳芳
教材分析:
第四自然段:回忆糖人带来的童年欢乐。 (忆糖人) |
|
吹糖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羡慕、舔、瞪”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脆、恨、凭”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意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调动生活积累,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乡村孩子童年的快乐生活,学会品味生活中的平凡美。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情。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糖人及相关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问题记录在旁边,有感而发的内容进行简单标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件令你时常想起,不断回味的趣事呢? 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当听到清脆的锣声响起,就个个精神抖擞。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板书课题:吹糖人) | 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话题入手,一下子拉进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带着疑问走向课堂,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即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纠错,遇到共性的问题要指导全班学生多读几遍。 如:一会(huì)儿、好(hào)奇、 “糖摊儿、钢镚儿、小玩意儿”等儿化音。 3.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 ①出示词语: 清脆 锣声 糖稀划破 灵巧 师傅 瞪眼羡慕 捏住 托起 咬碎 子孙 郑重 端详 猛然 任凭 钢笔 恨不得 舔舌头 猜谜语 (多种方式检查,如齐读、领读、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同桌互读、组内轮读等等,在检查认读的同时,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让学生说说理解和记忆的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在此不必处理,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效果更好,如羡慕、郑重、端详、恨不得。) ②出示生字: 脆 锣 糖 稀 划 巧 傅 瞪 羡 慕 捏 托 碎 孙 猛 凭 钢 恨 舔 猜 (方式同上) 4.学生提出有关字词方面的疑问,全班交流解决。 5.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小组交流讨论,全班进行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渐缩小语言环境,使字词不断重复再现。 运用多种形式认读字词,巩固所知,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打基础。 给学生创设轻松的氛围大胆地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 对文章进行初步的感知、归纳,训练理解和概括能力。 | |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刚才同学们说了,糖人没来盼糖人,糖人来了看糖人。那孩子们在盼望师傅到来时是什么样的状况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乡下孩子究竟是怎样一种心情呢?你从哪句话,哪个词语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②重点抓住“立刻飞起”、“脚板下生风”、“围”、“睁大眼睛”、“眼珠儿随着……滴溜溜地转”、“惊奇”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乡下孩子追看糖人时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欢快、愉悦、急迫、热切和惊喜的心情。 2.糖人师傅到来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里的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此基础上达到情与情的交流,随情入境,更好地懂得、接受、感知作者之情,实现感情的碰撞。 有效激发学习期待。 | |
吹糖人 忆糖人 | 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追随着那清脆的锣声,在乡下孩子的带领下,初步了解了糖人师傅刚刚到来时的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乡村,走近糖人。 | 顺承着上节课的情感流淌,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再次进入书中描述的场景之中。 |
二、细读课文,深入体验。 1.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糖人究竟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找依据,说理由,解情感,读课文。 2.四人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①第二自然段: a“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生灵。”——说明糖人师傅的作品种类繁多,技艺纯熟,令人称奇。 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展示收集来的“糖人”资料,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可能还会有哪些“小生灵”呢?用 “一会……一会……”的句式练习说话。 b“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写出了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此时,可以插入“吹糖人”的视频资料,加深认识。 c“羡慕”——说明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自己钟爱的糖人。 d“老远、老远”——说明大家紧紧跟随,不肯离去。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情感,适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②第三自然段 a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 b引导学生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以及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c大家都还没有吃够、玩够,糖人就这样融化了,消失了,你觉得可惜吗?为什么? 糖人虽然融化了,但是由它带来的那份美好的情谊却深深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③第四自然段 整体回顾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前文说“糖人融化了,消失了”,而这里却说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4.齐读全文。 | 中心问题的提出,既指向文章的主旨,又是对学生学法的引导。 继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感情,发掘文字背后的故事,想象文字描述的场景,感受文字带来的的魅力。同时,这也是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 矛盾的语言,不矛盾的心情。前后对比,提升认识。 |
三、教师小结。 作者用他细腻传神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分享着令人向往的童真与与友情。愿这甜甜蜜蜜的糖人也能钻进你的心坎儿里,融进你的情感之中! | 教师简简单单的几句描述,将这份浓浓的乡情、亲情再度渲染,使情感得到升华! |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卡片,组词并试说一句话。 2.指导学生观察字型、结构和占格。 3.全班交流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如: 形声字“稀”“糖”“猛”等; 比较记忆“恨—狠—很”、“钢—刚—岗”等。 4.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 “捏”字的右下角是“土”不是“王”和“工”; “托”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并且要与“拖”和“脱”进行区分; “恨”的右半边不要写成“良”等。 5.学生描红,独立书写。 | 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学习汉字,不仅要正确认读,最终还必须落实到运用之中。因此让学生说说怎么用非常必要。 |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小记者活动:采访身边的长辈或农村朋友,看他们的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做好记录。 2.搜集并阅读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 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也是对课文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