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
2、朗读背诵全诗。
3、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4、学习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对策:增加对诗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在朗读时边读边想像画面。
教学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品味诗句,想象诗歌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中心思想。结合全诗,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1)找出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理解的时候明白红军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1)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副画面的主要内容。
(2)最令你佩服的地方是什么?可以看出红军的什么精神?
腾细浪、走泥丸、更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云崖暖、铁索寒、千里雪:环境非常的恶劣,从而看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讨论诗句的妙处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 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 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 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毛泽东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三、总结拓展
看板书总结: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时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扩展阅读。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诗歌。
五、板书:
20七律长征
五岭山势逶迤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乌蒙山 气势磅礴 英雄气概震撼天地
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江 水拍云崖 乐观精神夺取胜利
大渡河铁索寒
岷山千里雪盖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