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湘教版三上:《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知识——学会7个生字,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默写古诗。

2.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想象的能力。

3.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目的要求: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里好朋友之间的配合默契的温馨情谊。

2.体会拟人化的叙事手法。

3.认读生字词:虫、青、校园、刻、雨、脚印。

教学重点:

1.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默写古诗。

2.认识生字:生、挂、遥、飞、疑。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观察法。

课 型:

新授课。

教 具:

有关图片、字词卡 瀑布挂图 、多媒体教学。

教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电播古筝乐响起)古人喜欢和着悠扬的乐曲吟诵诗歌,今天老师也想学一学,欢迎吗?

2.老师配乐朗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3.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的诗主要有什么特点?今 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李白的这种风格。

4.全体学生齐读题目课题——《望庐山瀑布》

二、感知古诗,理解诗句:

1.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呢?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懂意思 ③读出感情)

2.小组学习:先读准字音,理解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汇报:①能读好生字吗?你们怎么记住生字?

②齐读全诗,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3.小组内探讨: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

汇报:①哪一小组来说,你们是怎样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的?

②全班交流:你理解了哪一句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图画,融情于景:

1.启发谈话:李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如果能用简笔画记录下来,那该多好呀!你们能行吗?

2.小组合作画画,画出李白看到的景色。

汇报:①小组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画。

②比较两幅画的异同,进一步理解诗意。

3.教师板书:

看到:太阳、

香炉峰、

紫烟

瀑布

想到:银河

落九天

4.谈话:诗中用词用句非常巧妙,你觉得第几句哪个诗用得好?

(注意理解:“生、挂、遥、飞、疑”的意思)

5.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山河

四、感悟意境,反复诵读

1.谈话:我们也能读出“热爱祖国山河”这种感情吗?

2.(出示诗句)想像: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这景色美吗?

谁能把这一句读得很美呢?

(评价后集体读)

3.(出示诗句二)远远望去,瀑布像什么?

多令人惊奇呀!谁能摸仿好这一句?

4.(出示诗句三)瀑布的水流怎么样?

谁来读这句诗,把瀑布的气势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更有气势。

5.瀑布从这么高的悬崖上直泻而下,李白又想到些什么?

(出示诗句四)

想像多么丰富呀!大家读的时候也要轻一点慢一些,留给人们想像的余地。(齐读)

6.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7.分组背诵全诗。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庐山瀑布吗?(课件出示其他瀑布图片)

2.你有见过什么瀑布呢?

3.你们想听听瀑布的声音吗?(课件播放瀑布视频)

4.读一读描写瀑布声音的一节现代课——叶圣陶写的《瀑布》。

5.看见了瀑布,听听瀑布的声音,谁来赞一赞瀑布?

6.过渡:李白一生浏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庐山瀑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书法家喜欢书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你们也能写吗?

7.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书写《望庐山瀑布》(配乐)。

8.认识李白,学生演一演李白,带上动作吟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看到:太阳、

香炉峰、紫烟

瀑布

想到:银河

落九天

(热爱祖国山河)

(学生的画):

(学生的书法)(生字卡)

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我听到学生读得轻一些慢一些,留给人们想象的余地,这是感悟读。

最后,学生一起演示诗人,带上动作吟诵全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这时候,诗、景和人融为一体。

这样,有自读,有齐读,有理解读,有想象读,还有配乐读,学生熟读成诵,感悟诗的意境。

拓展思维,启发想象:

我们常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拓展就没有再创造。

我在课堂上总是以欣赏的目光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借助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的想象。比如从“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中,学生想象到庐山瀑布的特殊气势。学生小组展示他们收集到的描写瀑布的现代诗,这样由此及彼,在学生说出他们看过的瀑布之后,我又展示了“黄果树瀑布”,深切体会到瀑布的水流声势浩大。最后在瀑流声中全体吟诵《望庐山瀑布》,感情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拓展。

总之,我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一体化教学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