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是老舍先生最为优秀的一篇散文作品。
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用近乎排比的句式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对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全文从平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厚,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地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文中这位母亲勤劳诚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手常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寥寥数笔,一位“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的勤勉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已是惟妙惟肖。“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又给人淳朴善良印象。
母亲有着软而硬的性格,善良而又坚强。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难以想像一个无助的妇人是怎样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的。
母亲与儿女之间言语交流不多,但是从作者记叙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母亲与儿女之间内敛而又深厚的感情。文中几次写到了母亲落泪:为哥哥流泪,表现母亲的无奈和良苦用心。为我升学流泪,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母亲知道后不但没有责怪“我”,还想方设法筹齐了保证金,“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这让母亲“作了半个月难”才筹齐的巨款,不正是无私母爱的结晶吗?而最催人泪下的,则要数母亲在除夕之夜送“我”返校的情景。“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时,母亲“笑”了。只一个“笑”字,就将母亲见到儿子的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态和抑制不住的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时,她先是“愣住了”,然后是半天才“叹出一口气来”。这一“愣”一“叹”,包含了丰富的心理活动,反复咀嚼,令人感动。临走时,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说了声“去吧,小子”。母亲的这一声“去吧,小子”,听起来极平常,仔细品味,却不由得让人潸然泪下:母亲是多么地渴望儿子与自己一起热热闹闹地过春节,然而,当她明白“我”必须返校时,她却故作平静地让“我”离去。母亲这平静的反应下,遮掩着多少的理解,遮掩着多少的深情啊!母亲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让老舍泪眼朦胧,又怎能不让读者为之鼻酸呢!
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老舍的母亲就是这样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而她的勤俭诚实,做事认真,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待人真诚忍让,善良坚韧等品质以及做人一定的宗旨和基本的法则都是通过她的身教,在习惯、性格、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我”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作者说这是“生命的教育”。
从文章中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母亲的赞美、感激和思念之情。我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此“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再如“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却失了根”,这段话是作者在抗战时期被迫躲到四川却见不到滞留在北平的母亲,无比思念又担心年迈的老母遭遇不测所表达的忧惧、思念交织的复杂感情的一段话,作者以其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其隽永意味是颇具性启发的,足以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教学建议】
一、导入设计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课前补充体现母爱的经典的故事,歌曲,名言,诗歌等内容,让母爱这一主题在学生心中氤氲。还可谈话导入,如:说到“母亲”这两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词语来形容呢?是啊,我们会想到慈祥、勤劳、无私等等。正如歌曲中所唱的,母亲“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二、走近老舍。
可以在学习本单元文化主题之前就给学生布置阅读老舍作品和搜集老舍资料的作业,在学习课文前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对老舍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利用单元首页和本课文前的导语,明白阅读本课时的重点所在。
三、初读课文时,由于文章篇幅过长,在阅读时适宜用速读的方式,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记叙顺序,并能够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的一些词语。
四、品读课文,抓住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问题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教师可用导语提示: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请从文中提取关键性词语来概括。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再全班汇报,老师相机总结。
教师利用课后第二题的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再请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可能谈到的内容大致为三个方面: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等美好品质;对子女伟大无私的爱及我对母亲无限思念和深深歉疚之情。
1、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感受母亲不分白昼,终年劳累的辛苦。从丧夫后,家境拮据,可还是要咬紧牙关将孩子抚养成人。以致临死吃的都还是粗粮,体会母亲的不易。
2、对子女的爱。儿子升学,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才凑出保证金,含泪送儿子走;儿子仅一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就欣慰地落泪;而过七十大寿,思念儿子却不说出来,但食不甘,寝不安。
3、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歉疚之情,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老舍情感的逐步升华。
在学生能够体会语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出语句恰当的停顿,语速和感情,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母亲的形象。
问题二:结合老舍作品谈谈为什么作者说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1、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的内涵。2、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或语句。3、让学生用自己的词归纳总结母亲教我学会了那些有用的东西。4、结合作品本身体会作者其人,体悟母亲给作者带来的人生观的影响。(老舍其人:对普通人热心关注,对平凡人真诚赞赏,始终追求灵魂的至真至纯,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五、联系生活。
思考与交流:读着《我的母亲》,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你的亲人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请学生拿起笔,将自己的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六、品味语言。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却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七、建议本课教学三课时。
【参考资料】
1、在诸多知名作家中,以平民出身而跻身文坛的为数不多,而始终保持平民品格,在创作中以表现城市的平常生活,刻画的大都是一些小人物和旧社会的穷人、“末世人”的形象,而大获成功者,唯老舍一人。
老舍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小羊圈胡同一户贫苦人家。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让他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老舍家境困苦,使他的求学道路也坎坷多艰。从私塾、小学到中学,经济上十分困难,数进数出,还是母亲咬了牙作难和好心人资助,最后才得以进入北京师范学校。
老舍毕业后有了稳定工作,但五四运动改变了他,正如他所说“五四运动给了我一双新眼睛;五四给了我一个新的心灵,也给了我一个新的文学语言。”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老舍离开老母,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他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大约有800万字。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作品另一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他热爱新中国,是通过爱北京表现出来的,北京是他的创作源泉。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长篇白话文小说公认的奠基人之一。他也因此获得极高的赞誉: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1951年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还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
2、老舍生活点滴
﹡老舍认识胡絜青后曾给她写信,信中提出“约法三章”:第一,要能受苦,能吃窝头,如果天天想坐汽车就别找我。第二,要能刻苦,学一门专长;第三,不许吵架,夫妻和和睦睦过日子。”
﹡结了婚后的第二天,老舍对胡絜青说:“我有一句话必须说清,平日,如果你看到我坐在那儿不言语,抽着烟,千万别理我,我是在构思,绝不是跟你闹别扭,希望你别打扰我。”他又说:“咱们要和睦相处,决不能吵架拌嘴。”这句话成为老舍夫妇恪守的信条,他们共同生活了35年,从没有红过脸。
50年,老舍用一百匹白布换一普通四合院,结束漂泊生活定居下来。他在这所小房的院子里,养了不少花草,栽了两棵柿子树。其夫人称这里为“丹柿小院”
在老舍的客厅里,既可以遇见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演员、画家,甚至外国的大主教,也可以遇见送煤的工人、送牛奶的的大嫂、街道上的花匠、警察、瓦匠、少先队员、中学生、大学生、青年、教师、编辑、记者、卖画的、护士、拳师、战士……当这些朋友来访的时候,老舍给他们泡香片,请他们看花、看猫、赏画、看他收藏的名伶画扇,有时朗诵一段刚写的作品请他们提意见。欢乐的笑声常常充满了整个小院子。这是一个人人都感到亲切和愉快的家。
﹡文革期间,老舍与20多位作家、艺术家被红卫兵拉到国子监孔庙大院,让他们时而下跪,时而围着燃烧的戏装和书堆跳“牛鬼蛇神舞”。老舍被挂上黑牌,受到平生第一次侮辱和毒打,第二天他带着所有的绝望,投入太平湖与世长辞。
时隔12年后,他的儿子舒乙先生偶然发现太平湖正好位于北京旧城墙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和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观音庵是老舍母亲晚年的住地,她在这里住了近十年。1942年夏天在这里去世的。舒已说“我恍然大悟,父亲去找自己可爱的老母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