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相关要求以及这些要求可能产生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明确指出: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由此可能产生的教学内容:
1、了解故事的梗概;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对人物的形象感受;4、领会文本写作方法。
教材解读:
《爱之链》是第二单元第7课。第二单元主题是“人间真情”。借助三篇
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脉脉情义。前两篇展现的是大人物的情与义,而这一篇主要是关于普通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之情。练习2中安排了一首汪国真的小诗也体现了这个主旨。在工业文明的今天,人心越来越冷漠,“雷锋精神”日益远去。读这篇温情文章,有如沙漠里的甘泉,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在感动之余不禁产生对美好人情的赞叹与向往。
教材已有的教学内容:
1.生字描红书写;2.课题含义(为什么用“爱之链”作题目);3.理解重点语句(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4.续写(“乔依醒来……”)
教材课文解读:
三个人,不,或许是更多,组成了一个长长的爱的链条,读后令人感动,让人回味。下雪的黄昏,下岗工人乔依在乡间公路上遇到了急需帮助的老妇
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事后拒绝了老妇人钱的回报,只希望老妇人
也能像他一样去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最后老妇人来到家小餐馆,帮助了
女主人,实现了爱的传递。殊不知,那是乔依的店……
文中的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他们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在茫茫的人海中,遭遇他们,你不可能辨认出他们来,因为他们的平凡。然而,就是这些平凡得近乎卑微的人们,他们同样拥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在平凡的生活中,在生活的苦难面前,他们默默地付出爱,奉献爱,他们甚至觉得这是生活的一种必然和责任。他们也在不经意间,在不计回报的付出后,意外地收获着爱。
一、“爱之链”:课文伊始就渲染了一种孤独冷清的气氛,暗示主人公失业的痛苦。而当乔依看到此刻需要帮助的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手去,给处在绝望痛苦之中的老妇人以希望,最后竟不计报酬。这当中让我们感受到一颗美好善良的心灵和无比高尚的人格。暖暖的爱意,让这个严冬不再寒冷。其实这也是爱之链之一个环节。乔依在困难时也得到过别人的爱,他也经常去无私地帮助别人,将爱传递下去。所以当老妇人要给他钱时,他“愣住了”。把爱意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已是一种习惯的本能。老妇人的内心情感前后发生了一次变化,从开始的绝望、紧张、怀疑到逐步相信,满怀感激,最后深受感动,将爱传递给他人——乔依的妻子——那位“脸上虽然甜甜的微笑,可掩盖不住她极度的疲劳”……文章构思精巧,以小小说般的跌宕起伏展开情节。结尾似乎也蕴含了一个道理:人间自有真情,好人就有好报。而且女主人公的话意犹未尽,是一种安慰,是一种预言,也是一种希冀,值得好好玩味。
二、生动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本文的细节描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呼之欲出,读起来备受感染。比如:作者对乔依的动作、神态的精细描写,乔依“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寒冷的夜晚,乔依心里首先想到的是老妇人无法承受寒意的侵袭,让她坐进自己相对温暖的车内,而他呢,却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冷暖。而“他的脚腕被蹭破了”“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这些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乔依助人为乐的品质,使人倍受感动。从这些描写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冬夜野外修车的辛苦,然而,正是这种非比一般的辛苦,更加凸现了乔依不怕脏、不怕累,为老妇人真诚服务的精神,人物也在这些精细的描写中,愈发高大起来。再如:在乔依帮老妇人修好车后,他决意不接受老妇人的回报,并“带着微笑”“ 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等关键语句,充分说明,乔依对老妇人的帮助是一种真诚的关怀,而不是一时的敷衍。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时出现,丰满了人物形象,故事也因此越来越打动人,影响人,净化人。
对照教参,本人解读与教参的不同之处:
教参上,是建议借细节描写这一写作方法来让学生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作辅助理解的桥梁作用。而本人在解读时,抓住契机,将这一写作方法视为教学内容,在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熏陶时,进行这一写作方法的集中教学,拓展深化,使学生初步领悟并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充分发挥教材这个例子的功能。
根据课文教材解读,可能的教学内容:
1.理解爱,理解“爱之链”。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受字里行间暖暖的爱,懂得“爱之链”形成的原因及课题的作用;2.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随时写下对文本自己独特的感受,全班交流评议;3.从侧面体会老妇人内心的情感变化。这是隐性的暗藏的情感因素;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内心深处把读当作一种需求,用声音表达情感;5.理解重点语句含义。品味女主人最后一句话的含义;6.乔依人物形象;7.初步领悟并运用写作方法;8.环境描写的作用;9.体会结尾的精妙;10.续写。
确定本课的教学内容(条目式):
1.理解爱,理解课题;
2.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3.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4.乔依人物形象;
5.学习写作方法;
6.有感情朗读课文;
7.续写。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让学生懂得“爱之链”,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留下美好的情感。
2、学习课文生动的细节描写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中心
1、【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2、虽然过去了许多年,这句歌词一直温暖在我的心头。文中也有句话,如同春风,给那个冰冷的黄昏带来了暖暖的春意。
【出示】“如果您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
指导读好这句话。(真诚地 热情地)
二、探究课文内容
探究中心句
1、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乔依是不是真的不需要钱?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
3、乔依可不可以接收老妇人的钱?那他为什么没有接收?指导读好第6小节(愣。将“他”换“我”),理解“天经地义”。
4、再读这句话。
5、那乔依又是如何帮助老妇人的呢?你从哪些地方感受了暖暖的爱意?请默读2-8小节,划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探究2-8节,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交流,教师小结归纳。
2、指导朗读:
① 提示: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读出当时人物的内心,读出恰当的语气。教师范读一小节,交流感受与方法。
② 学生自读,思考如何读好。
③ 写一写朗读建议;
④ 同桌交换看朗读建议,全班交流;
⑤ 指名读,评议;
⑥ 适当采用齐读。
3、从2-8小节,我感受到乔依是一个 的人,因为
。
板书:乔依 老妇人(以链条方式)
4、那么爱是什么?
【出示】
爱
是寒风冷雪里
那暖暖的微笑
爱
是孤独绝望中
那贴心的话语
爱
是一连串
麻利的动作
爱
是那一句
美好的心愿
探究9-11小节,写出心中的爱
1、这美好的心愿指什么?再读
2、板书:女店主。默读,在这里,爱是什么?
3、学生思考,写作,交流。
探究12小节,理解重点语句。
1、指名读,说说你从女店主的话里读懂了什么?
2、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读懂了什么?是不是这些钱就能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的是仅仅是这些钱吗?
三、总结课文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作为题目?
2、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生齐读)。
3、播放《爱的奉献》。
四、探究写作方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写得很好,能给我们写作文提供帮助。
2、探究妙处: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来写人物的?发给学生做记号的课文,让学生发现这些做记号的语句有什么特点?
3、揭示:细节描写。就是能从一个人细微的动作、表情等看出这个人的品格、性格。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4、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细节呢?举例:写作文写不出来的样子。
5、写一段话运用细节描写:①同学上学迟到②同学上台演讲紧张
学生练笔。
四、作业
1、完成课文后作业:续写。
2、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周围有没有爱之链?为什么?
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
不算教后记的教后记
一、个性!个性!
这篇课文的备课颇为痛苦。长期以来,我固定在自己个人的圈子里,对教材鲜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跟在教参后面亦步亦趋。也许几乎年年教六年级,教材面孔陈旧,缺乏新鲜感。再加上职业倦怠,很多时候我停止了对课堂的思考,于是课堂逐渐庸俗起来。人就在这一点点的懈怠中消磨自己的青春,一时处于极度的迷惘之中。
“对照教参,本人解读与教参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认为有重大的意义,但也颇费脑筋,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而如何获得,就要看各人的功底了。不然,一篇课文不管你怎么读,也是找不到亮点,难以发现。只能在文本这个茂盛幽深的“丛林”外徘徊罢了。
这次我还特地选了篇新课文——从没教过的《爱之链》。我被个题目所吸引。结果证明,我上当了。当然,应是自己水平不够。我反反复复地读,发现不了亮点。或者说我的理解与教参上的理解是一致的。这样的文本从内容
上我挖掘不了新意。我觉得人物的行动不能仅仅贴上某类道德品质的标签,而是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味这种爱,不然成了思想品德课。而且这种爱,我个人依稀以为这已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教参解读在某方面有些牵强。但如何作为教学内容来让学生来体会,至始至终不得解决。何况自己的解读未必正确,又不清晰,能不能作为教学内容尚是个问题。
浅薄的大脑思考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没办法,弃书本不顾,到网上学习。结果也是大失所望。尽管教案在具体环节设计上有花招,有亮点。但,教学内容是相似的。也没能超出我的想象范围。备课陷入僵局。
再读课标,“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文本一个鲜明的表达方法,是多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教参中也提到的。但是在教参中细节是仅仅作为手段帮助理解课文而存在的。
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教育》上读到王晓春、闫学老师关于《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一课的学术争鸣。王晓春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老师都有责任的,课外也能进行的,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他赞成上成“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当然这也许是个极端。但提醒教师,不能忽视言语形式。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大赛总结发言时所说: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
于是,我确立了本课的个性解读:把言语形式当成教学内容。
二、时间?统一?
课上下来,觉得很是失败。
细细盘点了一下,本课的七条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有六条达到了落实。但最重要的一条:学习写作方法。没有时间了。真是沮丧极了。所以这节课和网上的课在设计上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原因何在?将写作方法当作教学内容,硬挤进来,就必然会占据一定的时间。按照计划,这一环节最少得花10-15分钟,就只剩下30-35分钟(我们课堂是45分钟)第一课时也能解决一部分内容:如探究中心句环节的1234。一开始耗时较多,导致后面教学任务不得完成。这是不该有的低级错误。
后来利用了第三节课的一点时间补讲了写作方法,学生蛮感兴趣。从
效果看大多数都较好地掌握了细节描写,可是这不是在这一节的课堂上。深感遗憾。
因为时间紧凑,所以有些教学内容浅尝辄止。如有感情地朗读,时间不够,方式不新。理解重点语句及题意,方式也较单一。效果不明显。
教学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何统一?“工具与人文如何统一?”我的设计还是机械的割裂。因为我是从“内容──形式”入手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内容”入手,或从“形式──内容──形式”入手,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可能同构+共生。如果让我重新设计,我会将言语形式学习巧妙地穿插在内容学习当中。如出示我根据课文写的一首爱的小诗,让学生再次寻找爱的细节,体会细节的妙处后,顺水推舟地点出“细节描写”,进行写作方法的学习,这样指导才无痕。从而课堂结构为“内容──形式──内容”,可能浑然圆融。
而且这节课在言语内容和形式之间总会有所侧重,不要均等。应言语形式轻些,言语内容重些。同时教学言语内容也应紧扣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不要也不能面面俱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