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苏教版五年级上:16、《黄山奇松》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黄山奇松 > 黄山奇松说课稿格式

教学课题

16、黄山奇松

课型

新授

本课题课时数:2 本教时为第2教时 备课日期 11 月 23 日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难点:1、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2、通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法 讨论法 圈画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

2、请谁来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出示生词:

姿态优美 枝干遒劲 饱经风霜 郁郁苍苍 充满生机 姿态独特 枝干蟠曲 千姿百态

潇洒 挺秀

3、这些词语都是形容什么的?

二、感悟黄山松的奇特

1、黄山被誉为——( )以——( )闻名于世。而人们对——( )更情有独钟。现在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大家哪里是黄山最好的观松处。(玉屏楼)

出示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你是如何理解“黄山绝胜处”的呢?

3、为什么玉屏楼是最妙的观松处呢?

学生找出句子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4、很好,在玉屏楼前我们可以看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这三大名松,所以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 )

5、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一)奇在姿态

1、品味迎客松

(1)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是哪棵松树呢?(迎客松)谁来把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出示整段)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评价很高?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2)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课文中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3)交流:

a奇在姿态优美

文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迎客松姿态优美独特?

a、抓住关键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b、出示图片,边看图边理解遒劲(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c、从“郁郁苍苍”这个词中你感觉迎客松长得怎么样呢?(苍翠、茂盛)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树叶的苍翠茂盛。

d、总结: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真是一棵——奇松

师:你还从哪里看出姿态很奇特呢?

b“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a、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像)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现在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谁还能再来读一读迎客松的句子?

b、读得真好!它正在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想一想它会说哪些欢迎词?

c、迎客松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它的姿态——太独特(板书:姿态独特),难怪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4)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人们看到了迎客松就想到( ),人们来到了黄山就想到了( )。

(5)这真是一棵姿态独特的松树,现在

让我们一起再来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

(6)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旁边还有陪客松。

2、交流陪客松

(1)现在,请你轻声地读读有关陪客松的句子,看看陪客松“奇”在哪里呢?

(2)谁来读读陪客松的句子?(出示句子)

(3)作者把陪客松比作什么了?(绿色的巨人)从中你感受到陪客松长得怎么样?

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4)(出示图片)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你说它的姿态奇不奇?真是一棵奇松!

(5)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种奇特读出来好吗?

(6)同学们读得真好, 经过了迎客松热情的欢迎,陪客松彬彬有礼的款待,接下来便是——(送客松的送别)

3、品味送客松

(1)谁来读一读送客松的句子。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依依不舍地告别。”

(2)送客松独特在哪儿,从哪些词里能感受到它的独特?

(枝干蟠曲 天然盆景 向山下伸出 依依不舍 )

(3)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蟠曲”的意思

(4)(出示各种盆景图片)这就是盆景,它经过人工精雕细琢,姿态十分优雅。

(5)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说明什么呢?

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却也像经过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美独特,奇不奇?

(6)谁能把这份奇特读出来?

(7)引读“它向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想象一下,送客松会怎么样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呢,会说些什么?

(8)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我都能感受到送客松的依依不舍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读出对送客松的依依不舍。

(9)这真是三棵姿态独特的奇松,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二)奇在千姿百态

1、那么是不是黄山的松树就这三种呢?(不是)

是啊!黄山松星罗棋布,争奇竞秀。

(板书:...)

2、(出示第三自然段)它们或——,或——,或——;或——,或——,或——;它们有的——,有的——……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更加——。

3、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4、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呢?都有哪些姿态呢?

5、文中“或”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这段文字中找到解释吗?(有的)把“或”换成“有的”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6、最后一小节中哪个标点符号比较吸引你呢?省略号说明了什么?

省略号表示还没说完,这里用了省略号说明黄山松千姿百态,还有好多别的形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各种松树的图片)

7、想象说话:ppt出示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8、的确,黄山松不仅姿态独特,而且黄山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有这么多千姿百态的奇松的装点,才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把对黄山松的赞美,把它们的千姿百态读出来。齐读第三段。

(三)奇在生命力的顽强

1、同学们,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可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仅仅因为它“姿态独特”“千姿百态”吗?(不是)那它还奇在哪呢?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提示:找找看,课文中告诉我们黄山松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悬崖上)

还有哪里写到黄山松的生长地方呢?

2、出示: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3、这些黄山松都长在悬崖上,生长在石缝里,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它们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它们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

夏天,它们饱受——

冬天,它们饱受——

暴雨中,它们经受——

少雨年份,它们又经受——

4、黄山上的每一棵松树都是无数次地经历这样的磨难,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那就是——饱经风霜。可是它却能长得如此潇洒挺秀,你说它奇不奇?

5、对,它饱经风霜,却依然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板书:生命力强)

6出示:(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三、总结全文

通 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黄山奇松,(指着板书)你看,多有礼貌的黄山松啊,客人来了,他们迎客、陪客、送客,他们不仅姿态独特、千姿百态而且有着顽强的 生命力,难怪人们对它情有独钟,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学了课文以后,我们要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学生朗读生词

齐读生词

学生一起回答形容的是黄山奇松

学生齐答

学生找出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奇在哪里。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

生交流

生齐说,再朗读

指名读

生齐读

生自读课文

生交流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生边看图边理解词语

生交流

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回答并朗读

学生通过观看了图片后再来练习说话

学生自读课文

生答

——风吹日晒、骄阳似火;

冬天它经历风吹雨打、——寒风呼啸、飞雪压顶;

——雷电交加,暴雨如注;

——干旱

学生仔细读课文从中找到“饱经风霜”

学生练读

这一环节教学注重对基本知识,特别是词语的训练,通过朗读复习词语。

从读中体会“奇”

抓住关键词品味语言

抓住关键词体会“奇”

说话练习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图片的播放,增加形象性降低了想象说话的难度。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奇”

板书设计:16 黄山奇松

迎客松 姿态独特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生命力强

...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