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准备
㈠、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以人名“孔繁森”为题目。描述了孔繁森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待如亲生儿女,并将通过献血获得的营养费用以供他们上学读书的感人事迹。赞颂了人民公仆孔繁森一心爱人民,一心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读着文中的词句,直令人在心中油然而生出一份敬意,且无不为之而动容。
文章开头即直述“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开篇明意,引人深读。而后写孔繁森收养孤儿并不惜献血供养他们这一典型事例,由面及点,形象地刻画了孔繁森的伟大形象。
1.收养孤儿待如亲。
第二自然段起始写道“曲尼、曲印、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成了孤儿。”这是本故事的起因,作者作了简要介绍。接着,文中一语道出了孔繁森对三个孩子的关爱之情——孔繁森将三个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无赘述之言,无煽情之意。而“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则将孔繁森对待三个孩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舐犊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一幕幕令人动容的情景恍若浮现在眼前:吃饭时为孩子夹菜;灯下,帮孩子辅导功课;夜间,悄悄为孩子掖被角……文中只字未提的场景,全然透过“像亲生儿女一样”的字眼直钻入我们的脑际,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恳求献血供读书。
抚养三个孤儿,本身已然不是易事,更何况还要供三个孩子上学读书?文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孔繁森到医院献血的过程。“夜间悄悄去医院”“请求”无果之下“再三恳求”,形象地表现了孔繁森怕被别人知道自己献血而受阻,怕医院说他年纪大身体差而拒绝,更怕三个孩子因为无钱上学而被耽误。这感天动地的举动怎能不感人?就连先前还不同意的医生此刻也被他至真、至诚、至高、至切的献血决心所感动,勉强答应了他鲜血。
文章用此典型的事例,集中、深刻地表现了孔繁森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他对藏族人民的无限深情。
3.咏唱赞歌传千载。
文末以藏胞们咏唱的歌词作结尾,看似与文题“孔繁森”没有什么关联。但从这首歌唱“光明”,歌唱“中国”的曲子中,飘溢出来的是汉藏两个民族唇齿相依的鱼水之情,流淌出来的是藏胞们对孔繁森的深谢之意。看那藏胞们“流下的热泪”,听那藏胞们“深情地唱道”,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收养了孤儿待如亲生儿女,深夜悄悄去医院恳求献血,换取营养费供孤儿上学读书的人,那个会被西藏人民永远牢记于心的人——孔繁森!
㈡、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他人不断提醒和关照。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生动的表象相联系。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观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发挥想象,既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本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孔繁森是何人?在他身上发生过什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事迹?……这些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实在是陌生的。自然,对于文中描述的内容,学生们是很难生发出自己内心深处感动、敬佩之情的,更何谈所谓的“百感交集”。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除了要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佩、赞叹之情外,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通过几个典型片段的描写,便能生动表现人物的写作特点……
㈢、教学目标
1.课始整体感知人物品质,课中通过研读细节,深入了解并感受孔繁森的感人事迹,体会他一心爱人民、一心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2.识记文中的生字,理解“请求”、“恳求”等词语的意思。
3.在深入感受人物品质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㈣、教学思路设计
低年级学生对于新事物或人物总会有相对明显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首先通过图片初步认识人物,之后借助简要交流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物,进而将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深入感受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最能归概孔繁森品质的词语出现在课文的第一句话中——“优秀”。这里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或亲身经历谈谈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认识,为学生学习课文设下认知、感悟的基础。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带着对“优秀”一词的深刻认识、感悟,从整体上去阅读课文内容,让他们去语言文字中寻找、感受、领悟孔繁森的“优秀”;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感受描写孔繁森的生活细节,得到对“优秀”一词最好的诠释。
学习完课文之后,还可以引导激励学生课后去搜集更多关于孔繁森的优秀事迹进行阅读,促进学生更广更深地感悟人物,感受品质。
㈤、教法设计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并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像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的体验与陶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种种途径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汇起来,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课文《孔繁森》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文章,人物形象生动,语言表达准确妥帖,耐人寻味。通过课文中“收养孤儿”与“献血助学”事迹描写,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孔繁森的高贵品质与高尚人格。我们的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合作学习。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㈥、多媒体教学的设计
为了更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感知、感受稳中描述的内容,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影音再现、图文并茂的优势,进行恰当的选择,适时地运用。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欣赏录像、倾听音乐等产生直观感受,再通过探讨与学习,提升对文章的感知力,增强学习的效果。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结合相关资料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
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教材特点。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手段贯穿始终,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在教师和课件提供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本节课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设计了三个流程:
㈠、观看照片,倾听配乐,使学生对孔繁森同志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把他的亲切平和的形像记于脑中。
㈡、通过具体的文章语言文字,结合学生搜集的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配乐有感情朗读中真正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感受孔繁森同志是一位甘于奉献的人,是一为值得我们感动的人。
㈢、出示相关影音资料,促进学生进一步形象地感受孔繁森同志在援藏期间的感人事迹。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借助图文,初步认识人物。
1.齐读课题:孔繁森
2. 出示孔繁森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相关图片及文字介绍,配乐《公仆赞》,使学生初步了解孔繁森。这样易于使学生对孔繁森这个人有一个的感性认识,并把他的亲切平和的形像记于脑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总体感知人物。
1. 同学们,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和文字,孔繁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仅仅看了这么几张图片,读了几句简短的文字介绍,孔繁森就给你们留下了这么多印象。那孔繁森一定是一位不平常的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最能概括你们刚才所说的感受。打开书,轻声读第一自然段。
2. 指读第一自然段。有不理解的地方吗?(理解“援藏”即“支援西藏”)
借机介绍:党和国家曾经选派一些干部去支援贫穷落后的地区。孔繁森响应党的号召,瞒着母亲,离开家乡山东,到环境极其艰苦的西藏去工作、生活。
3. 还读懂了什么?(着重体会“优秀”一词)
4.有感情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深入感受人物。
1.孔繁森怎样优秀呢?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事来表现这一点。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二——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2.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后交流:孔繁森收养了三个藏族孤儿,待他们如亲生儿女。孔繁森到医院献血,用换来的营养费供他们上学。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中知道了什么?
⑴.重点理解“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这句话。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交流孔繁森怎样“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三个藏族孤儿。
⑵.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⑶.指名朗读。
4.同座位之间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完后,互相交流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⑴.学生读书,教师行间巡视并指导。
⑵.全班交流、体会:
①.孔繁森为什么选择“夜里”“悄悄地”到医院献血?(一是可能白天工作忙,二是他不想让别人知道,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抚养三个孩子,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
②.想象孔繁森是怎样“请求”医生的?
③.“再三恳求”是怎样的情景?从中看出什么?(孔繁森献血决心至真、至诚、至高、至切。)“恳求”与前面的“请求”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④.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读,齐读体会。
⑶.在孔繁森再三恳求下,医生终于同意他鲜血,你为他高兴吗?为什么?
如果学生感觉是高兴的,他们可能是通过下文了解到孔繁森献血的目的是得到营养费,供三个孩子上学。他们定是为孔繁森如愿以偿而高兴。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
如果学生感觉不高兴,则可能是为孔繁森虚弱的身体而担心。说明学生的思绪已然融入到文本中,为文中人物而担忧,是一种至高的阅读情感体验。教师只须做适当疏导便可使学生“化担忧为祝福”。
⑷.能想象三个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情景吗?学生想象描述。
请想象孔繁森看着三个孩子如此快乐时,会怎样?学生接着想象表述。
再请想象藏胞们看到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心情或感受?学生想象表述。
⑸.让我们来看看课文中藏胞们是怎样的?指名读课文相关内容。
①.读着这段歌词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齐读这段歌词内容。
四、课外拓展延伸,深化了解人物。
1. 1994年,孔繁森在西藏不幸遇车祸而身亡,党和祖国失去了一位优秀儿女。人们为他悲痛,为他哭泣,成千上万条洁白的哈达表达了西藏人民对孔繁森的无比崇高的敬意。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出色的共产党员、优秀的援藏干部——孔繁森。(师引读,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在孔繁森身上,发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课文只描写这其中的一件。课后,请你们自己从课外书上、网上阅读等查找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孔繁森,了解他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可以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
三、教后反思
《孔繁森》一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为文题,通过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间收养孤儿并为孤儿献血交学费这两件感人的事迹,颂扬了孔繁森关心爱护藏族人民,为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优秀品质。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孔繁森实在是一个距离远,感觉陌生的人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品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前,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关于孔繁森的故事,使他们对孔繁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仅仅看了这么几张图片,读了几句简短的文字介绍,孔繁森就给你们留下了这么多印象。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话最能概括你们刚才所说的感受。打开书,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先了解新词“援藏”的意思,以此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再抓住“优秀”一词,指导学生联系自己先前初步的体会,对孔繁森产生一个总体印象。这时大家都明白了,是围绕本文是围绕“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而写的了。在教学中我采取按课文内容填空的方法,这样学生不必去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就可以在不经意间回忆了课文内容,抓住了文章梗概,了解文章的中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引导大家联系实际,说说爸爸妈妈在生活中是如何对待自己的。通过回忆、发言,同学们都体会到了父母的关爱和辛苦付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再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想象练说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为三个孤儿所作的一切。从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孔繁森的优秀品质。然后,我又请同学们观察课文插图,想一想,三个孤儿会对孔繁森说些什么,这样一来,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段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允许他们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感悟。因为学生的情感积累、生活经历、理解程度、思维角度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我力求做到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
最后,同学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再次体会到孔繁森对汉族和藏族的团结所作的贡献。以上环节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