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冀教版第八册:《东北大森林》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 东北大森林 > 东北大森林说课

永安街小学 张景琴

预习作业设计:

1.掌握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并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在书中做好记号。

3.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熟读。

4.东北大森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描写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了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本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感。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东北大森林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学生可能大都没有见到过大森林,但从电视里或书上能了解大森林的直观形象,因此,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冒、抽出、封、浸”等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对比《颐和园》一文的写法,学习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课文描写东北大森林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贴切。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一个新的自然风景区:东北大森林。(大屏幕出示大森林的配乐图片)东北大森林不但森林覆盖面积大,而且在森林中繁衍生息着400余种珍禽异兽,1000余种野生植物,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宝库。今天,让我们去走进东北大森林,看看那里的动物和植物们吧!

二、欣赏大森林的美景。

(出示课件中的“课文初读”,让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从东北大森林回来,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从整体来谈对东北大森林的印象。(预设: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奇妙,它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也许还会谈对某个季节的喜爱……)

师:东北大森林真是太美、太奇妙了,下面我们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到那里去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2.在检查读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一些生词,找生解释,或共同解决。

3.同桌交流学习识字方法

4.检查学习效果。(出示生字课件)

四、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

思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什么?

问题引导:

1.这句话在哪一段?(齐读第一段)

2.你从这段中读出了作者对大森林什么样的感情?

3.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相机点拨“沉浸”、“奇妙”的意思。)

五、总结:

东北大森林是奇妙的海洋,它奇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让人沉浸其中?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把东北大森林比作奇妙的海洋。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东北大森林四季的景色。下面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脚步首先来到冬天的大森林去看看。

二、品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冬天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欣赏画面。

2.全班交流:冬天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1:大森林的冬天到处都是雪,就像一个白色的童话世界,真是太美了。尤其是那雪花漫天飞舞,就好像许多仙女在跳舞一样。

生2:大森林的冬天真是太冷了,熊和松鼠都被冻坏了。不过他们的样子可真可爱。

3.课件出示:冬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

师:这里的动物们又冷又饿,那他们此时会有什么想法?

预设:(他们一定非常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心想:春天快点来吧,我都要冻死了,又没有吃的,春姑娘快来救救我吧!……)

找生模仿这些小动物表演,说出动物们的的心声。

4.自己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冬天的大森林的奇妙。

5.找生试读

师:既然动物们如此盼望春天的来临,那我们就赶快来观赏春天的东北大森林吧!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1.(师生共同切换画面到春天这一部分)谁把这部分给大家读读?找生读

2.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热闹的、活跃的、充满生机、美丽的)

师: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动物们再也不用挨饿受冻了,植物们也开始舒枝展叶了,此时此刻,他们该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高兴、兴奋、激动万分、欣喜若狂……)

3.那我们该怎样读呢?谁来选你喜欢的一句话试一试?

4.师:作者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东北大森林的勃勃生机。画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明确作者抓住了树木、小溪.野花和小动物,体现春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随机出示东北大森林的图片。

例:1.“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里“冒”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冒”在这里也有此用意,写出了春日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情态。)

5.草地上,到处开着红的、黄的、白的野花,有野玫瑰、野百合,还有许多你连名字也叫不出来的花。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春天的色彩斑斓和勃勃的生机。)

6.师:置身于这样热闹、活跃的森林中,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东北大森林的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是那样的美丽,你能把这种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配乐朗读)

7.老师:如果说,走进东北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那么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花的海洋,绿的世界里。)

课件出示:春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

师:东北大森林的春天真是太棒了,那里简直成了一个动植物的乐园。那谁想把春天这幅画面展现给大家?

8.找生配乐朗诵春天这一段。其他学生边看课件边欣赏

四、自学四、五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夏秋这两个季节的大森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这段中有没有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读一读,勾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置身这样的景色之中你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夏季的东北大森林)

学生交流:夏季的大森林是茂密的、浓雾缭绕的、郁郁葱葱。

明确抓住了树木的枝叶和浓雾以及阳光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例:“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

(明确:“封”可换成“盖”。“封”什么意思?换成“盖”行不行?哪个好?好在哪儿?“封”是盖的意思,换成盖可以,但不如封好,封字既形象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葱郁蓬勃。)

如果此时你进入东北大森林林,你会有何感受?

师:在这样浓雾缭绕林海之中,抬头是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整个森林封的严严实实,阳光照射进来容易吗?所以在这里作者把阳光比作了利剑?你认为这样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师:是呀学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构思的严谨和用词的贴切了。

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

课件出示:夏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

(秋季的东北大森林)

学生交流:秋天的东北大森林是绚丽多彩的。

明确作者抓住了叶子的颜色、秋风和各种山果来描写的,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教师随机出示秋季东北大森林的图片。

例:(1)秋天,许多树的叶子变成了黄色,有的却变得火一样红。这时,松柏显得更加苍翠了。

(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秋天色彩的绚丽。)

(2)秋风吹拂着树林,发出哗哗的声响,就像海边的浪涛。

(这句话恰当的运用了比喻,不仅展现了秋风飒爽的情景,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松鼠忙起来了,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

(体现了秋天的丰收与忙碌,和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感受文章结构的严谨。)

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读。此时的你又沉浸在一个什么样的海洋里呢?

4.出示课件:秋天的大森林是( )的海洋。

5.你对哪个季节的大森林最有兴趣?请你当一个小画家,把它美丽的容貌画下来好吗?

五、再次整体感知、总结

师:(结合板书以及学生的画作)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它是白雪的海洋、花的海洋、绿的海洋、雾的海洋和色彩的海洋,所以构成了东北大森林奇妙的海洋!作者运用了时间顺序把这样的天然美景写得尽善尽美!让我们向往与回味!真是人间仙境!(最后让我们在乐曲声中再来感受一下东北大森林的美吧!(播放一年四季的图片和配乐)

设计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了解并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具体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材分析

栾城县楼底学区 苗秀娟 郄马学区 付珊珊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中心突出,结构鲜明,语言优美。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东北大森林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相呼应,行文中亦处处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在文中,作者起笔便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走进东北的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这也是品读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是行文线索——东北大森林美丽的景色如瑰丽多变的“奇妙的海洋”,那是林海一年四季独特的风光与魅力;二是情感线索——无论何时的景物,它都会让你“沉浸”在其中。

随后,作者紧扣此基调,用准确贴切、清新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东北大森林四季美丽的景色:作者在描写四季之景时,不仅抓住了不同季节的景物的特色,而且还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来写。这样,就和题目、第一自然段的总述相承相应。

冬日的东北大森林石是一个雪花飞舞中树木挺立的世界。作者通过对树木、雪花、西北风、黑熊、松鼠等景物的描写,让你“沉浸”在银装素裹之中。“枞树上,压满了软绵绵的白雪”,不仅写出了东北的雪大,还从侧面反映出森林的密密层层;落叶松“粗大的树干,像一根根支撑天空的圆柱”,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里松树的坚强和伟岸。飞舞的雪花挺立的树木和雪地上各种野兽的足迹相映成趣,让你在寂寥中又感受到一种生机的萌发。此时喻林海为“奇妙的海洋,它会让你“沉浸”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中。冬日的林海似乎在准备奏响“森林交响乐”热情的序曲。

第三、第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东北大森林的春天是热闹的、活跃的:野草、树林、小溪里的春水、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小蚂蚁、黑熊、小鹿纷纷登上了作者笔下的森林舞台——五颜六色的野花、郁郁葱葱的绿叶是舞台的背景:树木舒枝展叶的嘎巴声、蜜蜂采蜜的嗡嗡声交替奏响;林间,黑熊与小鹿的背影更为春日里斑斓的森林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和情趣。此时的林海会让你“沉浸”在花的海洋、绿的世界。

在这一段抒情的描述中,作者通过“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小溪里涨满了春水”等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描写,反映出东北大森林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如果说上一段冬日大森林的描写是让读者在静静品味大森林的冬韵,那么这一段的描写就是奏响了森林“春之声”的舞曲。

第四自然段写夏日的大森林时,作者首先仍然直接描写树木:“一层又一层的树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使得“空气一点儿也不流动”。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地葱郁蓬勃!继而,作者笔锋一转,转而写雾:“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奶白色的浓雾里”。贴切的一个“浸”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晨整个森林浓雾弥漫的特点。课文此处,看似写浓雾,实则写树:联系前文,我们可以感受到雾之所以如此浓、重,是因为大森林里树的密密层层!也正是因此阳光须透过树梢,刺透浓雾。读至此,读者不仅会“沉浸”在一个浓雾缭绕的林海之中,更会叹服作者构思的严谨和用词的贴切。

第五自然段是整个“森林交响乐”的回旋曲。在热烈、抒情的冬、春、夏曲的描写之后,作者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色彩的海洋”:在这个绚丽的海洋里,各种树木的叶子颜色变了,变得金黄、火红或翠绿,而“秋风吹拂着树林,发出哗哗地声响,就像海边的浪涛”,既表现了秋风飒爽的情景,又传递出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松鼠忙着搬运果子的描写,在结构上又和第二自然段遥相呼应。

这篇文章语言洁净、明快,尤其是叙述线索清晰、有序,可以当作习作训练的范文。所有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按照时间的顺序描绘景物的;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把景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脉络图:

冬天 树上白雪 熊在等待 松鼠迟钝

东北 春天 到处开花 蜜蜂酿蜜 黑熊偷蜜 小鹿长角

大森林 夏天 浓雾弥漫 小鸟鸣叫

秋天 松柏苍翠 山果成熟 松鼠忙碌

教学建议:

一、有条件的学校,师生可以在课前观看有关东北大森林四季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这样,将会为后面的教学作好感性铺垫。

二、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些句子在用词上十分恰当、贴切。“词句积累”中所摘录的正是这些词句。教学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依托多种形式的朗读,仔细揣摩、体会。

1.“西北风呼呼地刮过,雪花便从树上飞舞下来。”

“飞舞”描绘了雪花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雪花飘落,作者联想到了彩蝶飞舞的情景。用“飞舞”二而不用“飘落”,既表现了雪花随着北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出了一种欢乐的情感,给冬日寂寥的森林增添了一份情趣。而“飘落”只表示雪花飘落的动态。

2.“野草的叶尖从积雪下面冒出来了,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叶。”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是用“抽出”就是把枝条快速、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是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出“抽出”,就非常贴切了。“冒”在这里也有此用意,写出了春日里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情态。

教学中启发学生准确理解上述关键词语的意思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来比较,再让学生说说书上的词语好在哪里。如:把“抽出”换成“长出”,把“封”换成“盖”等,从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贴切。

三、本课叙述线索清晰,第一自然段为全文的“文眼”。因此,教学时不要孤立地理解各个季节的景色,而要围绕“东北四季的大森林各是一个怎样奇妙的海洋”这是中心话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从各个季节的相互对比中,体会感受四季景色的特点。如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景色?为什么?

在理解每一个自然段时,都要回扣到“走进东北的大森林,你会觉得自己好像沉浸在奇妙的海洋里”。这样,就使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既有对东北大森林各个季节的印象,又有整体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如何整体读懂一篇文章。

此外,这篇课文各自然段在结构和表达上有相似之处,可以在精讲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他自然段。

四、这篇课文画面感强,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

五、教学中,还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

六、本课叙述顺序清晰,是写景文中较为典型的范例。因此,针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在阅读中,通过对比《颐和园》一课的表达方法,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依托教材,在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文中的表达方法,把习作训练中关于如何组织材料的指导“前移”;习作练习时,则要重点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材料。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东北大森林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