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全文语言优美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命的故事: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战士收到了小朋友寄来的一袋葵花籽,孩子们希望葵花籽能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为了让这些葵花能在昆仑山上安家,播种后战士们万般呵护,渴望它们茁壮成长。但是葵花始终抵挡不住昆仑山的恶劣天气,大部分都冻死了,只存活了一棵幼苗。战士们为这棵顽强的葵花围起了一圈密不透风的石头篱笆,每天痴情地守望着。然而战士们虔诚的心还是没有感化凝寒的风雪。一场飓风过后,葵花最终被冻死了,可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这朵花虽然“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薄而平整,”可是在战士们看来,它已经是昆仑山上最美丽、最耀眼、最顽强、最值得自豪的生命之花。
这是一篇读后令人肃然起敬的文章。这份敬意首先来自于那些葵花——昆仑山上可敬的生命之花;更重要的是来自于那些女兵——昆仑山上可敬的青春之花。
课文按记叙的顺序可分为三大部分:首先,课文向我们交代了昆仑山的自然环境;接着写了葵花子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冲破生命的禁区成长起来;最后写葵花终于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文中对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描写为讴歌那些可敬的生命极尽渲染之功。那里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那里没有春天,极其寒冷,寒风狂暴肆虐:“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为春天,这是我们这帮小女兵从平原家中带来的习惯。”“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渐渐开通,”“不知道该算是上个冬天最迟还是下个冬天最早的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风雪大到“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而那棵葵花就生长在这“常年积雪,连草都不长”的昆仑山上。
就在这样的苦寒地带,那些孩子们精心挑选的生命的种子来了。它们在战士们的眼中是那样可爱:“颗颗像小炮弹一样结实,饱满得可爱”,带着“一股奇异的清香”躺在“一个绣着黄色‘八一’和红色五星的小白口袋。”尽管这个小白口袋“针脚毛茸茸的,绣活手艺不高,想必出自一个笨手笨脚的胖姑娘。”它还是让战士们感叹于孩子们纯真的愿望——“在国境线上种葵花,多美妙的想法!每当葵花开放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条金色的国境线。”
就在这样的苦寒地带,这些生命的种子带给了战士们太多的惊喜:“葵花子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生命竟然如此坚韧而又美丽!那一“探”,那“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长着的小生灵顽强勇敢地展示着生命的美好,让人怎能不心生敬意?
经历了一场冷风之后,绝大部分葵花被冻死了,只奇迹般地保存下一棵幼苗。这是多么可爱的花朵啊!它“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在寒风中抖个不停”,它“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在冰封雪冻的昆仑山上,它遭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却没有向严寒屈服。它是那么纤弱,可它依然“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感谢着高原上微不足道的温暖,它更没有忘记对太阳挚爱的本性,回报给这雪域高原的是充满希望的花蕾。
就算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依然不放弃最后的开放,“最令人警醒的是花盘四周弹射出密集的黄色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颗永不泯灭的星”。其实,永不泯灭的是那颗顽强的心。它用花朵骄傲地告诉世界:生命虽然如此艰难,如此短暂,但是,我来过,我倾全力怒放,我灿烂地死去,我完成了一朵花的使命。尽管那花极小,但是它带给世界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来自生命的震撼。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它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它是战士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读到此,细细想去,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就是那些更令人敬佩的、那些守卫在昆仑山上的解放军战士吗?
这些女兵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勇敢地来到昆仑雪山。她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她们想吃点别的,可是“关山重重,山路迢迢”,当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品到山的时候,已经“花生走了油,瓜子变了味儿,沙枣颠成粉末,面粉烙的小果子像出土文物……”;她们明知在高寒地区不能种葵花,可为了孩子们“美妙的想法”,她们种了,并“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为它垒石挡风。她们为葵花喜,为葵花悲,葵花在她们眼里就像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战士们爱葵花,护葵花,是她们在尽情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结尾处作者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情感:这雪域高原上不向严寒屈服,不向狂风低头,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的葵花正是边防战士的象征。他们默默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承受着恶劣环境的考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们也永往直前、乐观向上。她们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无畏,她们是盛开在昆仑雪山的青春之花,英雄之花。
【教学建议】
教学这一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感情。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为品读课文打好底色。
可以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再结合课文中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语句来了解雪域高原气候的恶劣。例如,可以结合课文的描写,说一说昆仑山的四季:看不到的春天:“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称之为春天”;迟到的春天:快到“五一”了,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春节的慰问品才可以到达;带引号的所谓的“夏天”: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刮着和冬天一样的寒风;“没有秋天”,只有“毫无先兆的”,可以寒凝一切的风雪和可以吹散石头围墙的飓风。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活在这里的人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二、抓住重点语段精读品味,树立葵花的形象。
课文按照葵花的生长写了它的种子、幼芽、花蕾和花朵。对种子的描写重点抓住了它的饱满可爱。对幼芽、花蕾和花朵的描写,则突出了它们的美丽娇弱却顽强不屈,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这些描写特别适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以读带讲。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勾画出描写葵花的句子并思考: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葵花?
三、理解人物行为,体会内心世界。由“花”了解人,体会人物品格。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战士们对葵花的精心呵护,可以让学生找到这些语句,感受战士们心中对葵花的爱。更重要的是回头再读课文中对葵花的描写,从而由花到人,了解人物品格。教学中,特别要注意抓住以下两句话。
1.“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茎上纤巧的绒毛,像蜜蜂翅膀一样,在寒风中抖个不停。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急匆匆地压缩了自己生命的历程,才长到一尺高,就萌出了纽扣大的花蕾,压得最高处的茎叶微微下垂,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
这段话中的“一往情深”是花儿对太阳的情意,更是战士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正因为有了这份爱,战士们远离家乡,告别亲人,在这个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吃着脱水蔬菜和军用罐头,忍受着高原缺氧的折磨,坚守在岗位上。她们像花儿一样柔弱,也像花儿一样顽强。
2.“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
这里的“最高”一方面是指海拔最高,这棵葵花依然在生命的禁区,傲然开放,另一方面是说这棵葵花顽强的精神是最让人敬仰的。
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适当扩展,了解作者以及边防战士的生活和奉献。教师可以推荐毕淑敏的相关作品如《离太阳最近的树》《信使》等。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参考资料】
1.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1990年成为专业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
2.教学设计一则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和解放军战士守卫边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屹立着巍巍昆仑:这里冰崖壁立,山势险峻;这里没有明显的四季,一年有八十到一百天大风;这里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最大风速可达每秒五米以上……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几乎让人无法生存的地方却坚守着一支刚强的队伍,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植物生长的地方却绽放了一朵艳丽的向日葵。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同走进昆仑山,走进这一群最可爱的人。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新词。
2.教学生字,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不理解的新词:如关山重重、山路迢迢、凄清、飓风等。
三、多种形式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大意。
2.根据记叙顺序,可以试着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读课文,感受葵花的形象;由“花”到人,体会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1.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昆仑山自然环境恶劣的句子。
要抓住下面的描写:“‘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让学生想象昆仑山上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2)找出描写边防战士生活艰苦的句子。
(3)面对着孩子们寄来的精心挑选的葵花种子,“我”已给孩子们写好信说葵花无法在
这里存活,却为什么迟迟没有发出呢?(暗含着这些女兵非常希望葵花子就像她们一样能在这里安家。)
2.学习第二、第三部分
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遏止住边防战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她们明知道昆仑山常年积雪、寸草不生,不能长葵花,却还是怀着对绿色的渴望,种下了葵花子。
(1)围绕“课文有哪些地方描写了昆仑山上的葵花?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这样的葵花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课文围绕葵花又讲了哪些事情”这一话题,引导学生体会葵花顽强的生命力与边防战士们对祖国的挚爱。
——“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体现了战士们怎样的心情?
——仅存的一棵葵花,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它和战士们有着怎样的相同之处呢?
(2)重点体会那棵向日葵凌寒盛开带给我们的震撼。
——“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句话中的“寒凝一切”点出了昆仑山风雪的严酷,“毫无先兆”和“骤然降临”写这风雪来势迅猛。
——战士们“跌跌撞撞”地“扑”向魂系梦牵的葵花,因为葵花已成为她们的“伙伴”,她们的“战友”。
——虽然石围墙已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但“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
(3)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1)积累课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句段。
(2)讲述你所收集的描写边防战士们的动人事迹。
(3)以“生命”为主题词写一写你的感悟。
《葵花之最》 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 孙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围绕“葵花”讲述的事情,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
过程与方法:搜集相关资料;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升华感悟。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为什么一棵又矮又小的向日葵却牵动着边防战士的心” 。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提示: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书上标注或在笔记本上记录;
3.阅读课后“我的资料夹”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
4.上网搜索“从毕淑敏的作品看其人格魅力”了解毕淑敏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她的11年边防军人生活。搜集并阅读关于解放军战士守卫昆仑山边防的一些故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出搜索关键词,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辅助课堂学习。)
一、引入。
板书课题,(指导“葵”字的书写)。平常大家见过的葵花大都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谈)通过预习你了解了本文所描述的葵花生活在——昆仑山上。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学生简介“我的资料夹”。(幻灯出示地图)
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兵站的战士却长年驻守在这里。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棵不同一般的葵花吧。
(设计意图:由普通的葵花引入,衬托出文中葵花生长环境之特殊;结合课后“我的资料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文中葵花生长环境之恶劣,为理解“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女战士,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设计意图: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悉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助于理清文章脉络。)
三、交流初读收获,概括文章重点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可以在文中做出标记。
2.交流思考的问题,整理出课文的主线。
(课文围绕“葵花”讲了三件事:(1)收到葵花子,收到请求;(2)种下葵花籽并呵护其中仅存的一棵冲破生命的极限成长起来;(3)葵花绽放生命的姿彩,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
(设计意图:整理出课文主线,弄清主要内容为后面析读重点段落,理解中心内容提供明确的目标。)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或书写生字词、扩展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引入
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
二、咬文嚼字,读悟交流,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由课文结尾入手,统领全文阅读,中心话题:“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葵花。”你理解作者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吗?请你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有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预设点:
(一)作者猜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是因为这棵葵花“才长到一尺高”、“只有纽扣大的花蕾”、“那花盘只有五分硬币那么大”,与我们见到的正常的葵花相比它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最小的、最不引人注目的葵花了。
(二)作者说“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是因为:
1.这棵葵花所处的海拔超高了世界上任何一棵葵花,是最高的,平均海拔5500米—6000米。
2.这棵葵花生长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恶劣:正因为这最高的海拔导致“昆仑山其实只有一个季节——冬天”,“整整一个冬天,除了脱水菜和军用罐头,没有见过绿色。”而“春节过后那段漫长而寒冷的日子”被人为地称为“春天”。直到“五一”,那里冰封的道路才渐渐开通。我们眼前俨然看到了冰雪漫天、人迹罕至的苍凉景象。
3.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葵花子出人意料“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内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这是一些多么顽强的生命,它们的萌发带给作者和战友们无比的惊喜和无限的希望。葵花的幼苗在她们的眼里,就像一个个娇弱白嫩、活泼顽皮的婴儿那样天真可爱,给昆仑山带来了勃勃生机。如果说葵花是有生命的意志和品格的,那一定是超强的、高贵的。
4.然而美好的生命和无尽的希望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总会显现出必然的脆弱——“一股冷风冻死了绝大部分葵花,只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一颗”。这唯一的葵花更成了她们的“珍爱”、她们的“宝贝”,她们每天都趴着石头围墙看葵花。虽然葵花在内地只是一种极普通的植物,但在守卫着昆仑山高原的边防战士看来,却似一个活蹦乱跳的小生灵那样惹人牵挂和怜爱。它寄托了边防女兵们无限的期望。
5.更可贵的是——“这棵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在这雪域高原,没有向严寒屈服,也没有向狂风低头,更没有忘记其对太阳的挚爱的本性。
6.最可贵的是——“那一年没有秋天,寒凝一切的风雪毫无先兆地骤然降临。”这昆仑山上严酷的、来势迅猛的风雪之后“向日葵却毅然不动地站立在那里”。它生命已去,精神不毁,在最后一刻,还向人们献出了自己的美丽,“居然绽开一朵明艳的花”。虽然花盘很小,却具有那样的稀世之美——葵花“像丝丝柳絮一样优雅地弯曲着,沁出极轻淡的紫色”,黄色的花瓣“箭头一般怒放着,像一棵永不泯灭的星”。在边防战士心中,它是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渐渐地葵花被凝固成了“一方柱形的冰晶”,它成了昆仑山上的一座冰雕、一座玉碑。这棵葵花虽小,它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
(设计意图:中心话题引领学生整合地析读文本,而不是逐段研读,致使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支离破碎;“你理解……吗”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心借文本去揣度作者的心;联系有关语句谈理解,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三、升华主题。
你觉得我们的边防战士和这棵葵花有哪些相似之处?
预设点:
1.这棵葵花生长的恶劣环境,正是我们的边防战士日夜守候的祖国边境。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它不正是敬爱的边防战士的象征吗?为了祖国的和平,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抛开个人的安逸生活,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这荒芜人烟的高原深山,守卫着祖国的千里防线。就像那棵葵花经受风雪的摧残一样,我们的战士们默默承受着恶劣环境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莫非昆仑山默默地认可了这些来自亚热带的绿色幼苗,就像它认可了我们一样!” 是昆仑山认可了这些边防战士吗?不,是我们的战士们用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祖国无限的忠诚与热爱适应了昆仑山的恶劣环境。
2.葵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绽放美丽,它那不屈不挠、忠于使命的精神正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不畏缩、不动摇,永远勇往直前、乐观向上。在他们的心中,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他们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葵花生命之最的基础上,抛出这个话题引领学生思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对边防战士如葵花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忠于使命的精神品格有逐渐深刻的感悟。)
四、总结全文,再读课文。
文章借葵花来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们为祖国、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面貌。
带着你的理解,带着你对那棵葵花的敬意、对边防站的敬意再次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明确中心,回归全文,升华理解。)
五、拓展:讲一讲你了解的边防战士动人的事迹。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边防战士生活的了解,对他们忠于祖国、顽强不屈、坚守岗位的可贵精神品质的认识。)
附:
记者“喀喇昆仑山”一行
险峻的喀喇昆仑山,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的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 48%,每年冰雪期长达10个月。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常年担负着这里数百公里边防线的守卫任务。为保证官兵的身体健康,该团每年都要组织官兵上山换防。6月下旬,记者跟随一支换防部队,走向喀喇昆仑。
库地达坂:洪水阻路
上午9时30分,车队出发了。当车队进入7公里外的泽普县时,小小的县城沸腾了。数万各族群众夹道欢送换防官兵,一位维吾尔族小女孩把一盆开得正艳的太阳花送给了新战士李胜旭,贴在花盆上的红纸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一路上,李胜旭一直把花盆紧紧抱在怀里。车队驶过昆仑山脚下的普沙,绿色消失了,柏油路也消失了。路边倒着一匹刚刚死去的骆驼,一群黑雕扑在上面啄食,昆仑山的残酷气息扑面而来。车轮带起的黄沙让车厢里灰尘弥漫,战士们不得不戴上口罩、墨镜。一上山就是整整一年,各连队都作了充分的准备。神仙湾连队带了50只鸡、100只鸭子,还有10只鹅。指导员黄和忠对记者说,鸡鸭养不了几个月肯定会死,但它们还是可以给哨所增加一点生气。沙尘滚滚的道路上,不时能看到一些穿着红背心的养路工人。他们看到军车,总是十分热情地招手。在空旷寂寞的昆仑山上,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能让人们激动半天。在大山里蜿蜒曲折地走了4个多小时,库地达坂到了。库地,昆仑山的门户,维语意为“猴子爬不上的山崖”,道路异常险峻,危岩兀立,时有碎石落下,稍一疏忽,就有可能车毁人亡。翻过达坂继续前行,道路完全陷入河滩中。大大小小的鹅卵石让汽车在路上狂颠不止。“车在路上走,人在车里跳,心在胸中跳”,正在车厢里睡觉的战士陈东伟不小心,额头被撞了一个大包。突然,车队停了下来。前方传来消息:洪水把一小段路冲毁了。无聊的等待中,团长王新成对记者说:“去年换防时,洪水特别大,半个小时的功夫水就淹到汽车驾驶室了。”不过,这次十分幸运,经过2个多小时的抢修,道路重新畅通。晚上9时,我们到达了库地兵站。睡觉前,班长把预防感冒的药一一送到新兵的面前,看着他们吃下去之后,才上床休息。
麻扎达坂:六月飞雪
麻扎达坂海拔4962米,与库地达坂相比,其凶险更胜一筹。高原的天,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车队沿着山路爬行到半山腰,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变成了冰雹,打在车厢盖上直响。气温急剧下降,到达山顶,气温变成了零下4摄氏度,寒风飕飕。山路更加难走,汽车就像蜗牛一样慢慢挪动。海拔不断上升,记者感到呼吸越来越紧促,就像急剧拉动的风箱。战士王平的嘴唇和指甲变得发乌发紫:满族战士李显达头痛难忍,用拇指和食指使劲掐着太阳穴。缺氧,这是昆仑山给新兵们上的第一课。车队到达三十里营房,夕阳的余辉抹红了四周雪山。吃过晚饭,神仙湾哨卡的指导员黄和忠告诉记者一件不幸的消息:他们带的鸡、鸭死了三分之一,可谓损失惨重。
在兵站房间昏暗的灯光下,来自辽宁锦州的战士曹义文爬在床上画着白天行进的草图。为了上神仙湾守防,曹义文连续写了3份申请书。看着周围的山越来越高,知道离家就越来越远了。在那张草图上,他写着:现在距神仙湾164公里,离家乡6570多公里。
晚上洗漱时,记者惊奇地发现,由于气压低,随身带的日用品也发生了“高山反应”:已经用了一半原本瘪瘪的牙膏此时涨得圆鼓鼓的……
神仙湾:最接近蓝天的哨卡
从三十里营房兵站出发,换防车队分道扬镳,奔赴不同哨卡。记者选择了去海拔最高的哨卡———神仙湾(海拔5380米)。
沿着喀拉喀什河东行,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哈巴克达坂。哈巴克达坂共有36个回头湾,海拔从3800米猛升到5100多米。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司机小董此时一言不发,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全神贯注地看着前方。望着盘旋在云雾中的山路,记者本能地抓紧了车把手。
车至达坂顶。远处,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晶莹的冰雪,奔跑在高寒草甸上的黄羊,构成了一副极美的风景。但强烈的高山反应让新战士根本没有心情来欣赏。车厢里,班长正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向新兵交代神仙湾哨卡的“注意事项”:下车不要往下跳,走路不要太快,吃饭不能太饱,睡觉不能太早,上厕所蹲下起来要慢一点。
到了,神仙湾终于到了。营盘镶嵌在雪山上,大门上写着“喀喇昆仑钢铁哨卡”,这是1982年中央军委授予神仙湾的荣誉称号。打开车门,记者小心翼翼把自己的脚放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感觉仿佛踩在棉花堆上一样。山上守防的战士们用锣鼓、拥抱、欢笑把风尘仆仆的战友迎进了营区。“连长同志,你连守防任务已圆满完成,现由我连接替。”记者在旁边用照相机凝固了庄严的换防仪式场面。班长陈东伟和撒拉族新战士王平接过了第一班岗哨。王平激动地对记者说:“我现在是世界上最接近蓝天的哨兵了!”营院里,在神仙湾守防已一年的战士们,正在用各种方式与神仙湾告别,他们中大多数人到今年底就退伍了。当汽车驶出连队大门那一刻,所有老兵不约而同地向哨楼敬了一个军礼:“再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