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坐在最后一排》教案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 坐在最后一排 > 坐在最后一排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童年是雨后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童年是时间的一管乐音,悠扬、绵远。童年的记忆是每个人一生的最爱,珍藏在心间,如奔涌的泉、如陈年的酒、如清香的茶。《坐在最后一排》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赞美老师的感人文章,它叙述了一个小女孩,因性格孤僻而自卑,没有赢得同学们的喜欢,坐在了最后一排。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以特别的关爱与鼓励,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正视了自己身上的缺点,爱上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小女孩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同学们的称赞。在老师的教育下大家明白了: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用“我”的心理与感情变化来衬托“良师”的形象。当新来的白老师幽默地做自我介绍后“我不屑地看了她一眼”;当白老师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我“禁不住心头一暖”;当白老师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我感到“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当白老师希望大家向“我”学习,并告诉大家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时,“我的热泪汹涌而出”等,使一个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良师”形象在读者眼前愈益明晰起来。

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很有个性。老师在自我介绍时的风趣语言,在讲造句时的抒情语言,在“我”“得了第一 ”后的充满哲理的语言,充分表现出老师充满了爱的美的心灵。

二、学情分析

在识字方面,学生已进入五年级,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难字、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如本文中的“懵懵懂懂”的“懵”。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课前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课堂上部分词义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对部分表现人物思想、体现课文中心的重点词语加以重点指导,如本文中的“孤僻、不屑、礼遇、嘉奖、通宵未眠、愤愤不平、自暴自弃”等词。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已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促使学生为上课做好准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说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回顾总结,教学本课时在理解人物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要注意指导,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坡度练习,进行口头和书面的片断练习,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落实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上。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孤僻、不屑、礼遇、嘉奖、通宵未眠、愤愤不平、自暴自弃”等词的意思。

本课生字字音字形上难字不多,就 “懵懵懂懂”的“懵”稍作指导,部分词语在预习中可通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加以理解,对目标上的重点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言环境中做针对性的指导。

目标二:抓住课文中女教师的表现,体会她对学生诚挚的爱心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

丰富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课文用“我”的心理与感情变化来衬托“良师”的形象。教学时分三个层次加以落实:首先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时,梳理课文写了我和白老师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初步体会老师对我的帮助。其次,抓住“我”的心理活动,文中几处写到老师给了“我”与以往不一样的感觉来体会老师对“我”的赏识。最后,从“我”外在和内在的变化感受老师对“我”的关爱。

目标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的意思,体会句子含义。

新课标强调三维目标,尤其是对过程的注重。在本文中,通过对“我”心理活动变化的研读,来抓住老师的表现,感受她的鼓励和关爱。通过梳理“我”的情感线索——震住、懵懵懂懂、热泪汹涌,感受“我”为自己的变化而震撼,并通过想象说话,回顾“我”的进步,体会作者的感动和对老师的感激,理解“永远坐在最后一排”不仅指位置坐在最后一个,更是指不思进取,永远落后于他人,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人只要努力追求进步,就不会永远落后于他人。最后通过两次朗读这句话升华学生的情感,明白课文阐明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说明

此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下两点。

1、在各层面的阅读中适时进行表达。

阅读与表达同属语言训练范畴,它们的最佳结合就是将两者统一,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表达训练,在表达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两学习模块紧密结合,相互支撑,不断充实,形成教学合力。

在教学设计的第二部分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白老师之间发生的哪两件事?一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二是让学生根据文本信息,提炼语言进行表达,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在学习课文7——14节时,在默读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句式练习:在 (怎么样的情况下 ),老师 (怎么样),“我”第一次 (怎么样)。利用概括性语句和重点词语“第一次”引导说话,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

在学习“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这句时,课文没有具体描述不作业的过程,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这天晚上,“我”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引导补充想象说话,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阅读经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实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感受。

复述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重要方法之一,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复述语文自习课上发生的这件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主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通顺和精炼。

2、抓重点词句体会“我”的心理活动和老师的表现。

在教学语文自习课上发生的一件事时,我通过抓住重点词“第一次”,理解“礼遇、一暖、嘉奖、大胆、范本、快乐幸福”等词,体会“我”丰富的心理活动,感受老师对“我”的赏识。在教学“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这句时,抓住重点词“认认真真、通宵未眠”来想像说话,体会“我”老师的影响下的进步和努力。在教学“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课文这句重点也是难点句时,抓住“愤愤不平、自暴自弃、虚荣、倔强、没能积累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从而走近“我”的心灵深处,了解“我”的内心变化,感受“我”的自责和后悔。在教学课文中心句“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时,抓住“震住、懵懵懂懂、热泪汹涌”梳理“我”的情感线索,感受“我”的激动和对老师的感激。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