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人教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格式

一、设计思想

课文从周恩来深感“中华不振”到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思路清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故可采用a-b-a三段式教学方法,先初步感受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接着追根溯源,寻找原因,从而深刻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义,再来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再写目睹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的事实,然后写周恩来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经历耳闻目睹静思之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喷涌而出。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词句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本文中的一些历史事物的名词如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旧中国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难以理解和接受,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幼稚偏激的言语。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中华不振”的表现,体会立志的原因。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创设情境,通过边读边想,先读后说的方式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再辅之以课外图片,再现当时的情景,唤起情感;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抒发情感。

六、课前准备

1、了解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2、收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

3、查找周恩来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资料。

4、一组图片,周恩来求学经历。

七、教学过程

备课设想

镇街意见

教师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一、导入新课。

1、交流资料

(1)同学们,昨天布置大家查找周总理的资料,大家有收获吗?谁来给大家交流交流。

(2)我们通过上网、查书、向大人请教搜集了许多周总理的资料。那课文又给我们讲周总理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

(1)多媒体一笔一画出示课题,请大家一起书空写。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学生读,教师巡视)

2、同桌互读

请同桌同学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对方完全读对又完全通顺,就给他画红旗,如果对方读得有不对或不通顺的地方就帮助他,让他也能得到光荣的红旗。

3、教师检查

那些同学的了红旗,请举手;谁在同桌的帮助下,读对、读通顺了的请举手。

三、学习讨论,初悟道理

1、学习课文,相互交流

(1)大家要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给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2)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课文作了细致的研究,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2、合作讨论,用心感悟

(1)课文中什么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寻找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学习。

(3)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

a、读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b、还有谁喜欢“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说说喜欢的原因。

c、读一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假如你就是当时的周恩来,你会怎么回答。

四、作业

自选一题,可独立完成,也可与人合作。

1、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想和同学合作朗读对话的部分。

2、找一找,抄一抄课文中的成语。

3、搜集一些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与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体会“中华不振”。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一、导入新课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重点交流:

出示: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抓“大不相同”

(1)“这一带”指哪儿,“别处”又指哪儿,想象一下“别处”是怎么样的?

(2)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通过对比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不振”。

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你知道妇女为什么而哭诉?(联系上下文,找出相应的句子,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因为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

因为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扬扬”,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中华不振!)

因为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因为正义得不到伸张(抓“谁又敢怎么样呢?”体会中华不振。)

3、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无奈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紧握拳头”)

4、从妇女的哭诉中,从人们无奈的动作中,周恩来终于明白了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怪不得……(生接读:“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小结: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5、补充材料,书写感想

出示一组图片:1、外国侵略者蚕食中国的地图

2、中国劳工在监视下劳动

3、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在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引读周恩来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而其他同学的志向跟周恩来的有何不同呢?(通过对比,了解周恩来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

2、这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周恩来的求学经历。

总结:同学们,今年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31周年,让我们在缅怀总理的同时,谨记他的教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八、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堂作业本第6题。

3、小练笔: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里的我们为什么而读书?

十、问题研讨

1、课文中“得意扬扬”这一写法是否正确,如何向学生解释。

2、目睹甚至经历租界那一幕的中国人很多,为什么只有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否围绕大伯、中国巡警、敢怒而不敢言的围观者、周恩来的同学等这些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浅析“中华不振”的原因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声音在那个时代的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断点评人民教育网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