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长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设计

新学网 > 语文 > 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说课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并拓展阅读他的爱国诗词作品。

2.结合资料,大致了解本首词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萨”是上下结构,书写时不要误写成左右结构。“蛮”字

上半部分有两个竖,尤其注意第二个竖不要写成竖钩。

2.朗读指导

这首词表达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朗读的过程中要以理解词句为基础,了解词人

此时胸中那种悲凉、悲愤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通过感情朗读来表

现这种感情。

3.阅读教学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学习课文时可以从这个句子入手

,引发对全词意境的感悟。

(2)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手法,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思,

堪称词中的瑰宝。

上阕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

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现出一座郁

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

突兀之笔。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

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

之造口。而造口,词境之核心。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

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

,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

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

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

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

此一江行人的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

京,西北望犹言东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

京亦犹杜甫独立夔州仰望长安。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

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歇拍虽暗用李

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下阕头两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眼前的景色。赣江原是北流,词人为

抒发胸怀,不受拘泥,在这里言东流。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

江之水向东流。此处若言有寄托,则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

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

,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反观上阕,清江

水既为行人泪之比喻,则东流去的江水也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

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在的意

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故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然

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的心情也很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

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苍茫暮色又具封闭式意味,无异为词人沉郁

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的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

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实为词人的肺腑之言。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

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

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则云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大概是呼唤词人莫忘

南归的怀抱,也许会勾起他的志业未就的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的哀号

吧?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

悲凉。

(3)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可怜:可惜。

遮:挡。

闻:听。

词的大意: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

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鸣叫声。

4.活动提示

(1)思考与交流

先指导学生了解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再从文中找到体现这些心情的

对应内容。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遮:遮挡。

毕竟:终究。

愁余:我满怀愁绪。

闻:听。

(2)积累

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课后积累这样千古传诵的名句。可以适当举几个例子。

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民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之情。

第二篇课文抒发的是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慨。

第三篇课文抒发了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体会本首词的关键在于体会词人“触景伤情”的感受,而体会这种感受的前提是

要了解宋朝的历史,即北宋、南宋两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军事形势等。

学习本首词之前,教师应有重点指导学生进行了解,否则会形成理解障碍。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作。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

大宋江山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

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

入江西,隆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47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

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至今仍未收复,举头眺

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

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

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

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

处有兴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 结合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