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描绘了小时候,母亲伴着皎洁的月光,为我唱起童谣,正是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童谣,唤起了“我”对文学的热爱,启迪了“我”的灵性,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美妙、神奇的童谣中蕴以人生道理,伴随作者度过一个又一个月夜,那伟大母爱令我们感动。暗线是作者情感体验的发展变化,作者对其母亲的深挚依恋和怀念浸透于字里行间。读着《月光启蒙》,我们不由被那月色融融的美妙夏夜所陶醉,更被那动人心弦的浓浓亲情所感染。月色与亲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环境与心境内外互补、两相互动的意境。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母爱的体验也是有生活基础的,因此教学时可抓住作者对母爱及母亲教育启蒙他的情感体验这条线索而展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展开个性化阅读。但学生的阅历较浅,对人生的体验、社会的认识感受不深,对课文中有些较为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理解不了,如复杂的人物性、典型的细节描写、令人深思的结尾、巧妙的省略所留出的艺术空白,而这些又恰恰是作者传情言志的重要表现手段,如处理不好,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会陷入欲深入而不能的状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甚至讲解重点句段的意思,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时可抓住民歌民谣,引导学生充分感悟其中蕴含的“启蒙”,引导学生从母亲为“我” 吟唱的民歌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子之间甜蜜亲情,让课堂充满浓情,让学生在老师“幸福”地引领下去感受读“民歌”时的幸福,唱“民歌”时的快乐,想象“民歌”时的丰富多彩,力求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课上还应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力求让课堂成为对话的生命殿堂,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品味语言、感情朗读和个性表达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前修改:
质疑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作者孙友田小时候,他的母亲常常为他唱歌谣、讲故事,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干什么的吗?(生:诗人)是啊,孙友田长大后成了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首诗吗?(生:《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位诗人,在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常说〔出示文章第九自然段:母亲不识字……飞向诗歌的王国〕看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生质疑)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疑问,与作者一起回到那夏日的夜晚,走近这位给予作者启蒙的母亲。
(二)以读促思,感悟启蒙
1、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出示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来描绘这幅图吗?(生答第一自然前半部分)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没有了白天的燥热和喧闹,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整个小院,星星在对我们眨着眼睛,母亲穿着洁净的白褂子,一边搂着我,一边唱歌谣,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感觉如何?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名读)
b、过渡:母亲一边搂着我,一边――(引:唱起动听的歌谣)〔板书:唱歌谣〕谁来读一读?(生读)谈谈你的感觉(生答)当时的作者是怎样的感觉呢?(生:第二自然段)〔出示〕再读这一部分,注意体会,把让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划出来。(反馈,相机理解: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你能把这种轻柔的,好听的,迷人的声音描绘出来吗?(指名读)
c、谁能用这么好听的声音再读读这两首歌谣呢?(推荐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两首歌谣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如果你是作者,你又能体会到什么?(生答:以后要爱劳动,美好的生活在等着我)
d、小结:母亲唱着歌谣,不知不觉间教育了我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那么母亲怎么会拥有那些动人的歌谣的呢?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笔划出原因。(反馈)
e、是啊,当时的土地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个“长”是什么意思?(生答:创造)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家乡人民对生活仍然充满希望,在家乡人民的熏陶下,母亲学会了很多歌谣,并用歌谣把故乡的爱――(引读:给了我)使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喜欢什么,使我那颗――(引读: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些优美动听的歌谣,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我的(引读:第九自然段)让我们再去读一读那些歌谣吧,如果你能唱,就唱一唱吧!(学生读唱)
3、第四自然段
a、过渡:母亲唱着唱着,累了,但她并没有休息,而是为我(引:讲起了故事)〔板书:讲故事〕
b、她讲了什么故事呢?(反馈)如果你是作者,听着母亲给你讲的故事,望着高深莫测的夜空,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者仿佛会看到什么呢?(生答)你觉得听了这些故事,你会有什么收获?(生答)
c、过渡:是啊,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的想象,母亲说得那么投入,不知不觉,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出示)谁用书上的语言描绘一下当时的母亲?(生读)说说你的体会(理解“玉石雕像”)你能再用朗读来表现当时的情景吗?
d、这位美丽的母亲在讲完故事后,又为我唱起了――(童谣)〔板书:唱童谣〕〔出示〕谁来读读这些童谣(生读)听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生反馈)想象如果你是作者,你当时会怎样?(生反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和着拍子再一次去读一读这些有趣的童谣吧!(男生1、女生2、齐读3)
e、小结:母亲用这些神奇的故事,这些幽默的童谣,滋润着我的心田,所以说,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第八自然段
a、过渡:民谣童谣唱过了,可是作者还不想睡,所以母亲又给我――(引:猜谜语)〔板书:猜谜语〕我来演母亲,你们演作者,我们来合作一下吧。在猜谜语中,我会懂得什么呢?
(三)感情升华
a、过渡:是啊,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这些都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作者已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指读课题)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引读:第九自然段〕每当我仰望月亮时,就会想起童年在月光下的一切,我会想起什么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以说,(出示)(生答)一看到月光,便会想到那月光下的启蒙,便会想起那亲爱的母亲,所以作者用月光启蒙为题,以此怀念自己的――(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b、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的时候,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的感动(讲故事)说说你的感觉。
c、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你们的妈妈也同样深爱着你们,可能你们并没有体会到,是啊,也许你还在为饭菜不可口而大发脾气,也许你还在为母亲唠叨而抱怨不止,也许你还在为没有买到心爱的玩具而怨声载道,可是,你是否看见母亲她那忙碌的身影,你是否看见她那担忧的眼神,你是否看见那悄悄爬上的皱纹与那新增的白发,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吗?(生答)
课前思考: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景美情更美。去年听过顾校长上过这课的公开课,当时对这篇课文的感觉是渴望而不可及。后来又看了吴建英老师的上课录像,又参加了有关这课的说课比赛,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才有了一定的层次。
我觉得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2.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3.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4.表达怀念之情,升华情感。
导入时,通过一组词语的朗读,引发学生想象夏夜美好的情景,接着出示背景画面,获得更真切的感受。
品味民歌民谣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现个性化朗读,如击掌读、拍桌读、跺脚读,从而体会童谣的节奏的明快和韵味。 通过朗读民歌童谣,体会民谣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说说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从而肯定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要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句中情感。一抓: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对这句话的教学,有如下的层次引导: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二抓: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三抓:此时明月以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四抓: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来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通过对重点句的品读感悟,引导学生由玉石雕像想象在孩子眼里母亲就像女神一样纯洁,圣洁,母亲用歌谣、童谣和智慧启迪着我,让我尊敬,让我敬仰。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升华情感。
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从课题上看,“月光”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神秘的夜空,给“我”美的陶醉和无穷的幻想。作者的在文中对月光的痴情,我想与他儿时持久的受月光的熏染是分不开的。
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与“启蒙“必定有很深的联系,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启蒙老师”。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分析全文,“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启蒙“,我们发现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从表象看,母亲是通过为“我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给“我”以启蒙;更深层次的,可理解为母亲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启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对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歌谣声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着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母亲通过歌谣不仅传递了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这就是“爱”的启蒙——爱故乡、爱亲人、爱生活、爱大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深入地钻研文本后,我的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感悟”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色朦胧,二读感悟母爱亲情,三读感悟怀念感恩。
课前思考: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都非常的诗意,因此创设合适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引导学生紧扣“美妙”一词来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在适时配上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一起沉浸在美妙的夏夜中,从而有效地开启课文的进一步学习。
学习课文“唱歌谣”、“唱童谣”等部分时,注意引导学生读好歌谣,并注意读出情趣,读出其中的内涵,初步领会母亲对我的启蒙教育。
重点理解、讨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相机讨论: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