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桥梁远景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科学在我身边》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桥梁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位充满想象,有着很强创造力的人。本文就是他在对客观实际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对未来桥梁的发展趋势及方向做出大胆想象的科普说明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想象丰富而奇特,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二十二课《桥梁远景图》
二、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熟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理解“闲庭信步、望洋兴叹、譬如”等词的意思。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理解“譬如、轮廓、妨碍、层出不穷、望洋兴叹、闲庭信步”等词语。
2.阅读课后的“资料夹”,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这篇文章相关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
4.在阅读中培养边读边想像、边读边勾画批注等自能读书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自主学习——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运用读、品、诵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总分结构的好处,并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使学生结合对未来桥梁的想像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培养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当今桥梁的基本知识和将来的桥梁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桥梁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设 计 | 设 计 意 图 |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驼背老公公,趴在河当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桥。 师:生活中我们熟悉的桥梁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 生:赵州桥,槐安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以升先生的《桥梁远景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大家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小组内检查,把容易读错的字、词写在纠错本上。(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活动,交流纠错本。 3.指名读文,随机指导。 师:刚才听大家读的特别好,我们来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词检查,组织小组间竞赛。 出示: 承担 桥墩 拱桥 譬如 轮廓 袖珍 塑料 极薄 耽误 妨碍为江山添娇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闲庭信步 望洋兴叹 无梁飞渡 5.中心话题 茅以升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2)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桥梁远景?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6.结合资料,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三、反复品读,探究想像 交流中心话题 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默读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并在旁边作批注。 预设1:桥梁的基本结构,类型。 a.“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的下面,深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 从这些加点的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把“桥”比喻成板凳,面是“桥梁”,腿是“桥墩”,脚是“基础”。还知道这里也运用了拟人的写法,“板凳”“桥梁”也有了“腿”、“脚”。还知道桥梁都有三部分:桥梁,基础桥墩。这样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呀?(使人更容易理解,使桥梁结构更形象,使文章更生动) b.“然而,桥梁、桥墩和基础这三部分的花样实在多。” 桥梁在这三部分又有哪些花样?通过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桥梁?(梁桥、拱桥、吊桥、斜拉桥、双拱桥……并结合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 孩子们,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桥梁的知识,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吧! 预设2:过渡段 “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今天的大桥,五花八门,已经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后天的大桥,更是了不起。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 吧!” (1)这一段写的什么内容,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主要是用“智慧无穷”“五花八门” “了不起”等词对前面桥梁的结构、类型进行总结,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时又开启下文,引出后面的远景图。(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 中心话题 (2)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桥梁远景图?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可能会出现哪些变化? a.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建造速度很快,又快又好。(第四自然段) b.描绘的是将来桥梁很美,轮廓美,构件美。(第五自然段) c.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会造得很低,既可以降低费用,又可以水陆两用。(这一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现在的活动桥虽低,但走车过船耽误时间,将来的桥水陆两用,两不妨碍,前后对比突出未来桥的优势。) d.描绘的是将来的桥梁小巧轻便,携带方便。(第七自然段) e.描绘的是将来桥梁会出现“无梁飞渡”。 (第八自然段) “无梁飞渡”这种桥梁有可能实现吗?(本段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大胆奇特的想像,出现了“无梁飞渡”这一科学幻想。)试着带着自己的理解,边读边想。 是啊,“无梁飞渡”多么神奇啊,此时你想像一下未来的桥梁还会有哪些变化? 使学生可以从桥梁外观,材料,功能,建造方式等各方面畅想,并在小组中交流。 整体回味 师: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已经看到大家对桥梁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像再一次去回味《桥梁远景图》的神奇吧! 生:(自由读) 四、扩展阅读,延伸体验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篇有关桥梁的文章《海内第一桥》,我们一起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五、作业 师:《桥梁远景图》为我们展现了未来桥梁的科学神奇之处,你想像桥梁的远景图会是什么样的?把你的想法写到小本本上,并试着搜集和桥梁有关的诗句、成语,写到积累本上。 |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导入阶段,以谜语的方式,够激发其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读课文,根据情况及时指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练习。认读过程定要扎实,为后面的理解课文打好基础。 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通过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分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桥梁结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团结意识。 通过本段中心句地理解,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学生创设自由环境,引导学生抓字、抓句、抓词的同时又向课外有所拓展,让学生情又文生,再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读课文,最终还是落到文本。 调动学生生活积累与想像,虽然没有亲自见到这种水陆两用桥,同样也能联想到,情由文生,再回到文中去。让学生再读课文,在情感积淀的基础上,课文读得会更有感情。 让学生去想像未来桥梁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课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在文本与情感上的积淀,丰厚其情感与文化的底蕴。 通过小本本的运用,不但使学生的所感有所言,有所抒,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倡学生抒真情,写真言,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
拓展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