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理解词的意思。品味两首词不同的意境。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描述的情景,品味两首词不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出示课题 教师: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词中,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学生自由背诵.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知道什么?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学生自由说,如有关词的知识、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对作者的了解、写作背景等。 二、初读诗歌 粗解大意 1.自个儿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注意节奏,并拿铅笔画出停顿。 2.指名读,教师适时利用课件出示正确停顿并指导朗读。 3.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三、诗意配画 补足诗意 读中悟意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走在这样一幅优美的图画中,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于是用细腻的文笔将其描述下来,老师这有四幅与之相配的图画,请同学们再细读词文,分别观察每一幅图画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出示课件第一幅图配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学生自学理解 教师板书 看: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听:鹊声 风声 蝉声 2.读古诗要做到“从无字句处读书”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充诗意 预设问题:山雀是怎样被惊动的?被惊动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想象并描述 教师小结: 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晚,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3.意境朗读 下文均采用这种学习方法 (二)出示课件第二幅图 板书:闻 稻花香 听 蛙声 人声 预设问题:谁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丰年与稻花香、蛙声有什么关系?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水国的骄子们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 多种形式阅读 (三)出示课件第三幅图 板书:雨声 预设问题:作者看到“七八个星天”和“两三点雨”是会怎样想?怎样做? 入情入境读诗句 (四)出示课件第四幅图 预设问题:还看到了什么?诗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 板书 看 茅店 心情 惊喜 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品读吟咏 欣赏意境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优美的画,我们再读这首词,体会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师配乐 生阅读 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语言描述下来。 学生交流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从清新、欢快、豪放的文笔中认识辛弃疾,希望你们课下阅读他更多的词,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 课堂的引入以喜欢的词为突破口,既可以巩固孩子已有的知识,又可以把课堂带进诗词的意境。也可以很自然地过渡到作者。通过资料,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辛弃疾,对理解诗词有一定的帮助。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领会诗人的心境。 学会整体感知,揭示诗歌的意境,是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而优秀的诗词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品读,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 通过图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入境动情”有感而发,融入丰富的想象,而后用语言来表述。 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同时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愤,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 在吟咏词句时,复现优美的意境,其中的意象一一浮现,通过描述进一步加深对词情的的领悟,最终完整地感悟到诗性。 |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古典名曲,听着这曲子使我们想到了中国的古诗词,说起古诗,我们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提起词,被称为“词圣”的是李煜,还有一位 “词国女皇”,她就是今天我们要接触的李清照,她在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二、深入学习有关词的知识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词的知识 ,预设问题及知识点: 1.学过那些词?知道哪些词牌名?词有哪些特点? 2.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三、读通词 读懂意 1.请同学们按自己感觉、节奏读一读这首词,要求正确、流利、有韵味。 师提醒注意“兴”字的读音,及用课件出示词的断句。 2.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你轻轻地读,细细地想,看看能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老师给一些词的注释,如果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问其他同学。(课件出示注释) 四、品词 悟境 悟情 过渡:经过你细细的想,进行添枝加叶,这寥寥数句的词丰满具体起来,但老师感觉这样还不够,古人有“诗中有画”的说法,我想通过你们的再读、再想眼前一定会出现一幅幅活的、动起来的画面。 预设画面 问题 1.(板书)溪亭日暮图 问题:沉醉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作者沉醉? (饮酒、作诗、做对子 赏景…… 学生畅所欲言 2.(板书)藕花深处图 问题:夏季荷花的颜色、姿态、数量及当风吹时会怎样? 让作者沉醉的又会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描述 3.(板书)争渡鸥鹭群飞图 问题:一群少女如何争渡?说什么?鸥鹭怎样飞起来?情景怎样?此情此景词人沉醉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想象描述 以上步骤均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理解读一读。 4.把你脑海中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完整的描述出来。 5.看着美景、品着美酒、有着同伴的陪伴,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你沉醉的读一读吧。 6.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的感受,你再闭上眼睛读一读,体会她当时的心情如何?(喜悦、开心、无忧无虑……) 7.从这样的心情猜想她当时生活情况如何?(出示课件补充李清照早年生活状况) 五、拓展阅读 师: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那么她晚年的境况如何呢?(出示课件补充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 师:大家知道了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我们欣赏一首《声声慢》。(课件出示配乐诵读) 问:听出她怎样的心情了吗? 师:就是这样一个当年乘船在荷花中荡漾的天真烂漫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老妇人,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假如当她此时再捧起《如梦令》时,读着心中会是什么感受? 小结:同一首词因心境、生活的不同,读时感受也就不同,从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 有古香古色的音乐把学生带进学习古诗词的情景,并解释词人的文学地位。 复习旧知识,幷结合要学的新词补充有关新知识 整体入手,避免把对词意的理解切割得支离破碎。 语文学习是有规律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规律,不但可以形成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学习效率。 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头脑中形成了不同的画面让学生把心中之情、心中之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能建立起行象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 注重知识的迁移,由此及彼,以点带面,扩大学生的文学积累。 |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冀教版五年级上册 词二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