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能背诵、默写诗句。
2.能结合注释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及诗句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诗歌的大意,明确形象,把握主旨。
3. 拓展延伸,研读积累与之相关主题的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及诗人对母亲的热爱、感激和对母爱的赞颂。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情景激励法 课前资料交流法 开放式讨论法 讲授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手段:本文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请你们认真听,想一想这首歌是唱给谁的?(多媒体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2.在这音乐声中,你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母爱是三月的阳光,温暖儿女的心房,母爱是巍峨的高山,不怕风吹雨打的磨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讴歌、赞颂母爱的古诗《游子吟》。(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商定学法。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泊船瓜洲》,背诵并口述诗义。
2.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的?(我们是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这样的顺序来学习的)
3.(小结):今天我们仍然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这首古诗,同时我们还要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描写母爱的诗篇,同时进行即兴创作。
三、初读诗歌,蓄积情感,了解大意。
1.试读:按同学们先读诗。请自由出声读诗,读准字音。(学生自由尝试)
2.正音,并划分五言诗的节奏。
3.再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名朗读: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谁来读读。(生自评好在哪里,师指导示范)
四、研读课文,读懂游子心,感受慈母恩。
通过诵读,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内容,现在请你们结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研究,讨论。(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交流讨论。)
(1)解诗题:
吟:就是吟诵,吟咏的意思
教师补充并出示课件: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有:《暮江吟》《石灰吟》等诗。(学生汇报: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2)知诗人:(学习根据所查资料介绍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曾任溧阳县尉、协律郎。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不同流合污。孟郊的诗多是倾诉穷愁孤苦之作。
教师补充: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最值得回忆的,因此了解作者的生世对理解本诗有一定的帮助。(3)明诗义:
(一)读写临行前的诗句:当你再读这首诗的时候,头脑中会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教师范读,同学们想象。)
1.读一读,想一想,以远离故乡的游子在轻轻的吟唱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主线,读写临行前的诗句。这几句再现了临行前的什么情景?请结和注释,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诗的第一句用“线”与“衣”两种极其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二)交流临行前的情景:师创设情景,学生质疑:母亲为何不等明天在缝?针对这一问题师生研究讨论: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临行前的情景?并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
1.从“密密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缝进的只是一丝一线吗?还缝进了什么?请把想象到的画面和体会到的意境先说一说,有感情的读出来。
2.在古代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子缝织衣服,缝的越密,儿子就会回来的越早。所以母亲“密密缝”,“ 意恐”是什么意思?母亲“恐”什么?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临行前母亲会对儿子叮嘱什么?(出示多媒体:播放《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音乐)
(三)读作者感慨的诗句:
1.“母爱难以回报,母爱不求回报”,临行前儿子也一定会有千言万语,这位游子会对母亲说什么?(多媒体播放:《游子吟》)
2.母爱之厚难以回报,儿子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汇成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把你的理解在诗中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用这个反问句式,想表达什么样的内心感慨? 为什么儿子的“寸草心”不能报答母亲的“三春晖”呢?讨论、理解这个比喻句。(结合背景,诗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儿子永远无法报答母亲的遗憾。)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深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请带着你体会到的心情,个性朗读,背诵这首诗。(满怀对母亲的赞美、热爱、思念之情朗读、背诵。把母爱的无私、伟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悟诗情:
配乐吟咏古诗,听flash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学生感悟诗情。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再次吟咏本诗。
五、拓展延伸,丰富内涵。
(一)我欣赏:
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了许多古今中外吟咏母爱的诗歌,接下来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出示这些诗歌,包括《献给母亲的诗》《母爱,震撼人心》《致母亲》《母爱》《怀念您》等诗)指名同学朗诵,比较《游子吟》与这些诗歌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游子吟》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读来上口、容易背会
②《游子吟》抓住了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流露出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
③ 这首诗不像其它的现代诗歌那样;不断的抒发感情,而只以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道出了母爱的无法回报。
(二)我创作:
播放《懂你》的flash音乐,同学们看着课本的插图写下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可选用古体诗的形式,也可以用现代诗的形式进行创作。
六、总结收获谈体会。
用自己的话赞美妈妈,对自己的妈妈说几句发自肺腑的话。(多媒体播放:《母亲》)
七、布置作业。
通过想象把你观察到的“母亲深夜缝衣”图的情景写下来
本课设计意图:
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阅读、感悟、创作”的自主学习氛围,采用比较,欣赏的方式,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欣赏中比较,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学们自己搜集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效果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成就感。音乐可以激发灵感,在感人的音乐中更有利于学生感悟诗情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创作,进一步升华那份朴素的人性美,震撼人心的爱——母爱。
那么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就不单单是理解背诵,而且是一种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继承传统文化,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