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字,会写一个字。
2.疏通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及孔子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古诗渲染,激发兴趣
1.由诗词引入
同学们,岁月如流,白驹过隙,转眼六年的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相信出色的你们一定有了不少的知识储备,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我说上句,试试你能不能接出下句。
白日依山尽,-----------------
日暮苍山远,--------------------
大漠孤烟直,---------------------
清晨入古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千门万户曈曈日,--------------------
发现刚才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都带“日”)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
文化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中国文化瑰宝中的又一种形式,文言文。大家看老师写课题。
2.板书课题 ,解释课题,学习生字“辩”
题目中也有一个“日”,是“辩”日。区分形近字“辨、辫”。
二、初读课文,逐步感知
1. 教师泛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我们小学阶段接触的一篇较长的文言文,老师想知道,你预习时感觉它与现在的白话文比起来怎么样?(别扭,费劲,拗口)(提示学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区别,让学生有目标的听范读。)老师先读给你们听,可以在预习时没读通的地方画上斜线表示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
师:其实,文言文和古诗词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韵律美,所以,同学们注意,读的时候不要急,要像读诗那样有韵味。自己试一试,别忘了注意断句和字音。
3. 指名读。(大家倾听,适当评价,关注三个“为”的两种不同读音。)
4. 同桌互读。(取长补短)
5. 分行分自然段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师:文章读了几遍了,那么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呢?(教师相机板书:两小儿 孔子)他们在争论什么呢?为了知道得更确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逐句了解一下文章的意思。
1. 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先自己说,再同桌或小组说,最后集体交流。
集体交流时关注重点词语的翻译。如:以、为、及、决、孰等。
学习“孰”,会组词吗?或说句子。(孰是孰非、孰对孰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2. 分析课文,“辩论”中感悟
师:文中两小儿到底在辩什么呢?(板书 远 近)能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吗?他们分别是什么观点?怎么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
生答师板书。远小 近大
近热 远凉
师:注意,他们的“辩”,是如何辩的,用了一个词“辩斗”,怎么理解?(激烈地辩论)参加过或看过辩论赛吗?那么现在咱们完全投入到课文中去,担当文中角色来辩论一番,记住,要用你的动作、你的声音,你的表情告诉对方你的观点。
师——生辩
生——生辩(自选对手)
男女生辩
先看书辩,再按提示(日初出……即日中……此不为……)背着辩
(此处意在让学生将重点句段熟读,以至成诵)
3. 揭示科学道理
师:两小儿就这样相持不下,结果怎样呢?引出孔子,简单了解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育家。
可是他,不能决也。那么当时解决不了,现在能否解决呢?有没有查资料的,谁能解答?教师简单说明科学道理。
现在看来简单,但是当时就连大教育家孔圣人都难住了,所以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很有胜利感的说了一句:孰为汝多知乎?
四、回读课文,升华主题
对于几个人物,受到什么启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大胆质疑 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孔 子:实事求是 值得所有的人去践行的处事原则
那么当时两小儿所提的问题现在可以解决,是不是现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了呢?举例说说。
学无止境。
五、提出希望
希望同学们带着学无止境的心态,本着善于观察,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学 远小 近大 善于观察
无 两小儿{ }
止 近热 远凉 大胆质疑
境
孔 子 —— 不能决也 —— 实事求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