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1以学生发展为本,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这首诗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快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先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习方式以探究和交流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文章的关键性语句,让学生理解体会,创设情境,激发情趣,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促进全体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的】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与课文内容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想:从课题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2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3.介绍时代背景: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可以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朗读中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为下环节做到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的内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抓住课文中关键问题“自由”体会它们的含意,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明确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五 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可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体会革命人的品质。
(情境创设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六 总结全诗有感情朗读全文
(注重语文课堂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