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学会9个生字,认读7个字,认识“欠字旁”和“厂字旁”
2.用“悠扬”写一句话。
3.能说出山村学校的样子,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体会学生喜爱学校的感情,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学校的喜爱,能够背诵课文。
4.照田字格中生字按笔顺规则把字写端正、规范、整洁,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照田字格中生字把字写端正、规范、整洁,养成良好写字习惯;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熟文引入,找联系
投影:我们的学校在北京的郊区,在大山的怀抱里。美丽的野花开满了山坡,清清的河水从门前流过。每天,大山听我们读书,小河跟我们一同唱歌。
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小山村,去参观参观,那里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
1、提示:借助拼音朋友把课文读通顺。
2、衔接语:这里有一些生词朋友见到你们了,谁来认一认它们?课件出示:
(1)读一读:瓦房、平坦
漂亮的瓦房、平坦的土地
(2)读一读:悠扬、清脆
上课的铃声是多么清脆。
放学的歌声是多么悠扬。
(3)读句子:但是我们的学校,
却装得下——
祖国的历史、
今天和未来的理想。
3、把这些朋友送到课文中,看谁能把它们读得更好?
三、细读课文
1、认真的读读课文,谁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2、云、风、小河、林涛告诉你的话,你读懂了吗?它们在向我们介绍哪个地方呢?(一个山村的学校)这个山村学校怎样呢?再读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有关的词语、句子。
3、学生读,画,汇报。
(1)a、那漂亮的瓦房就是课堂。
b、那最漂亮的瓦房,就是我们的课堂。
你们读读这两句,有什么感受?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第二句。
学习瓦字
利用笔顺跟随记忆字形,了;练习书写:竖提不要写直稍稍左斜,第一笔横应该上扬一些,竖提应该斜一点
(2)a、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很清脆。
b、小河会告诉你,上课的铃声是多么清脆。
你们读读这两句,有什么感受?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第二句。
(3)“悠扬”你怎么理解?
引导理解:“悠扬” (音乐)你们听这是悠扬 的歌声,你还知道悠扬的什么?(琴声、笛声)能用悠扬说一句话吗?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句式:
例:悠扬的歌声从窗外传来。
这种鸟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叫声婉转悠扬。
音乐老师弹的曲子悠扬动听。
(4)指导书写“悠扬”两个字。(读词,记字形;读帖,观察间架结构;范写“悠”字,学生练写。)
4、连起来读1—4小节,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第四小节,你感受到什么了?(小)
5、你从哪些句子读懂很小的?
我们的学校,在祖国的地图上,找也找不到,画也画不上。
师引读:学校这么小,可小朋友却说,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但是我们的学校,却装得下----
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的理想。
6、引导生质疑:自己读最后一个小节,联系上一个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学校这么大却在祖国的地图上找不到,或者不知道什么是地图,可以给学生出示,让他们明白地图和实际不一样。)
理解这句话是个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在学校会有什么收获?
生说师小结:不管是城市中的学校,还是在山村里的小学,每个孩子都会努力学习,通识天文历史;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赏读世界著名作品,抒发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学校虽小,但是在这里,我们这些小朋友快乐的学习,了解古今天下事,认识中外知名人,笑谈理想抒情怀,这个小小的山村学校,就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一句话,学校虽小,可是我们的理想却远大的很呢!
四、回归整体,诵读美。
朗读全文,假如你就是这个山区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将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小学校呢?(朗读或者背诵)
五、联系实际,描绘美
我们的学校什么样?你能仿照诗歌的样子,也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六、布置作业
1、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做: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5分)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20分)
1、出示生字:
瓦 坦 歌 校 历 史 未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认识“欠字旁”“厂字旁”)
熟字换偏旁:但——坦
熟字加偏旁:力——历 交——校
熟字去偏旁:味——未
3、自己仔细观察,描红,照样子写一个。思考:你认为哪个字在书写过程中问题较大,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4、集中指导书写:
(1)“瓦”:第一笔横要上扬,竖提应左斜。
(2)“史”:撇是竖撇,捺的起笔。
(3)“歌”:注意笔顺。
5、再观察,照样子再写一遍。
三、用“悠扬”写一句话。(10分)
1、课文中在哪出现了“悠扬”这个词?找出来,读一读。
2、什么是“悠扬”?哪些地方可以用?
(学生只要说出“悠扬”是表示声音的优美、好听即可)
3、你能试着用“悠扬”说一句话吗?
例:教室里传出悠扬的乐曲。
4、把你说的句子写在书上。
四、总结,布置作业:(5分)
1、抄写生字。
2、造句。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