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2.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3.能力目标: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 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 | 《观潮》 | |
第一课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 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介绍钱塘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播放视频资料) 2.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何感受?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眼中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三、小组交流朗读成果,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小组学习的力量解决。 四、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朗读课文。并说一说小组内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全班讨论解决。并说一说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 | |
第二课时 | ||
教学设计 | 设计意图 | |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交流讨论,我们说“天下奇观”最能概括钱塘江大潮的特点,那么为什么称之为“奇观”呢? 二、理解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画出哪里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的“奇”,体会着读一读,并在小组中交流感受。 (1)潮来前(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2)潮来了(闷雷滚动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3)潮退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品读结合(朗读描写潮水变幻的句子。)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3.课文读熟了,那么老师隐去了文中的一部分,你还能读吗?试试吧。(出示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背诵) 三、总结、拓展。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 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自己编写一篇导游词,然后向大家介绍。 四、作业设计。 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 |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可能会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可能觉得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可能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