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5、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读题。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里的人。 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寻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4、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理解不理解的字词
1、诗中写了哪些人?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理解字词
只 深
4、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指导朗读 ,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朋友小屋前的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四、看图理解诗意,练习背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怎样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整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第(1)题。
六、指导写话
看图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我们仿照第一课中的那位老师,也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听。
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写下来。
寻隐者不遇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从《寻隐者不遇》描写的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了解诗人来理解诗意。
4、初步学会比较朗读诗歌进行诗歌鉴赏。
5、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挂图 《寻隐者不遇》诗歌板书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粹,很多诗词千古年来被人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唐诗,学习之前,想请同学们吟诵几首学过的古诗,谁来?
生:
2、师:此诗的诗人是谁?追问:还会吟诵李白诗人的诗吗?
生: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静夜思
(由个别吟诵引导至齐诵)
3、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寻隐者不遇》来结识另一位诗人,贾岛。
板书:贾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指挂图范读)
2、学生反复读。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读?
指名读: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童 子 ,
言 师 /采药 去 。
只 在 /此山 中 ,
云 深 /不知/处 。
(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分组读,齐读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生:1、2、3
4、师:同学们能从短短的诗中读到这些真不简单,诗人能用二十个字写下来,更不简单,让我们再一次齐读。
用二十个字写下来,更不简单,让我们再一次齐读。
生齐读
三、知诗意
标题释义
1、(课件演示)师:我想请教大家《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生:寻,寻访;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不遇:没有遇到。
师:这里的隐者可不是普通的山村野夫,古时候不愿做官在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叫隐者。
2、读诗题
指名读诗题
师:你是带着什么感情读的?
(崇敬、失望)
齐读诗题
理解词义读
1、师:很好,理解词义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诗,大家找找诗中还有不懂的词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2、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词义。
(课件演示)寻/隐者/不遇
(寻访)(没有遇见)
松 下 /问 /童 子,
(未成年男子,书童)
言 师 /采药 去。
(说)
只 在 /此山 中,
(就)
云 深/ 不知/ 处。
(山高,云雾缭绕)(去处)
3、理解词义后生自由读
4、齐读诗歌(男、女生读)
理解诗句读
1、师:今天我们要反复读这首诗,争取做到每读一次要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一句一句的读,一边读一边想象,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自由说
2、生描述师相机(课件演示灯片1、2)。
师:不错,想象合理,说得也很好。大家看,刚刚读时,你们有没有仿佛看到这个画面。指名学生用诗描绘画面。你们知道吗,你们仿佛看到的苍松和白云是诗人用来衬托靠采药为生的隐者有着松的气节和云的高洁,是隐者生活的写照。松,云,诗人运用多么巧妙!我们把诗句再连起来读读好不好!
3、齐读诗歌
理解诗意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生先自己练习说,再指名说。
四、晓诗人
过渡语:说得很好,贾岛问,童子答,此诗的巧妙就在问与答。(课件演示)
1、师:你们能通过童子的回答猜出诗人的提问吗?
问 答 满怀希望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 师 采 药 去)(失望)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童子(只 在 此 山 中)(一线希望)
(具体是在山前,还是山后)(云 深 不 知 处)(茫然)
2、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
3、师:诗人寻隐者不遇,望着云雾缭绕的高山,是怎样的情?
生:失望
师:是呀,贾岛满情希望去寻隐者,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课件演示)
4、再次体会角色扮演(灵活环节)
5、有关诗人
师: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这是诗人认真推敲得来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贾岛“推敲”的典故。
(课件演示)
“推敲”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年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师: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最开始用“推”字,思考后又改为“敲”字,在驴上引手做推、敲,没注意一头撞到韩愈的仪仗队,被随从押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将作诗下字未定的事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立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做‘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了朋友。
6、比较朗读初步完成诗歌鉴赏
师:贾岛的诗以字句锤炼取胜,为人们所欣赏,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有一大特点,大家比较读下面两首诗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诗歌:望庐山瀑布 寻隐者不遇
生自由读,读后谈感受。(生:读李白的诗,壮丽,读贾岛的诗平谈)
(有关诗人)师:对了,贾岛的诗歌风格清淡,这也许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贾岛最开始出家为僧,后还俗,多次考进士没有考上,因此诗歌很少有昂扬的气势,但他的诗歌平淡中蕴涵深沉,象这首诗就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
生齐读古诗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风格不同,要读懂诗,就要先读懂诗人。
五、入诗情
师:贾岛的这首诗平淡中蕴涵深沉,下面两段音乐,认真听,你觉得哪首乐曲接近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课件演示)
1、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心中吟诵,并做出选择。
2、配乐、画齐读诗歌。
3、齐声背诵
六、出诗景
师:贾岛寻隐者不遇后是等待,还是扫兴而归,我们不能得知,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首《寻隐者不遇之后》的诗歌。写完的同学试着谱曲吟唱。
(课件演示)
展示学生作品。
七、总结:同学们的诗真是精、雅、美。平时,我们不仅要读诗、赏诗、还要会写诗、唱诗,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唐朝)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中,
云 深 /不 知 /处。
牧童立在何处?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后两句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备课手册上对这句话的解释为:“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跳下牛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而教师用书上则比较隐晦,回避了这个问题,说“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课间,有老师问我,牧童“立”在何处呢?我想,应当是立在牛背上。原因很简单,牧童停止歌唱和行走的目的是什么?捕鸣蝉。蝉在何处?蝉在树上鸣。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生活的经验,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这些蝉一般都在高大的树木的躯干或者枝头鸣叫。我不会爬树,往往时候伙伴们用一只竹竿,在竹竿当头绑上一个细铁丝弯成的圆箍,上面套上塑料袋或者网袋,用来捕蝉。因为太高了,我们够不着。所以,从高度的角度来说,跳下牛背的牧童是几乎没有机会捕到蝉的,所以他应当是站在牛背上,凭借牛的高度让自己捉蝉。此外,从整首诗的风格来说,立在牛背上的牧童更符合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