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案设计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周胜华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堂笔记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次第、有序地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姿,而“去打开”的渴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诗歌语言流畅而又饱含激情,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描绘大自然绚丽多姿景色的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全诗看,作者神思飞扬,但又似散实聚,关键是作者写作中处处彰显、开拓“去”这个动作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义内涵。

在教学中,针对诗歌语言含蓄、凝练,跳跃性强的特点,我着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感受诗歌意象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致力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鉴赏力。下面我结合《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诗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我的体会。

片段一:

(一)解读绚丽自然——打开的课本里都有什么?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大胆地想象,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范读,生倾听)

师:孩子们,你们都在哪儿呢?

生1:我仿佛来到了果园,看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2:(急切地)我还听到了欢声笑语,扭头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正在兴高采烈地采摘水果。

生3:我看到了浩瀚的大海,蔚蓝色的海面一望无际,不时有海风吹来,岸边的椰子便纷纷落下来。

师:好一场美妙的“椰子雨”呀!(生会心地笑)

生4:我还闻到了野花的香味。 (课堂上小手如林)

生:……

师:同学们心中的画真是绚丽多姿!老师把刚才你们说的这些整理了一下,你能把这一幅幅画读出你的理解吗?

课件出示词语:挺拔的翠竹 苍劲的松柏

丰收的果园 浩瀚的大海

片片云锦 阵阵微风

沃野 鸣禽 野花

(生自读词语)

师:这么带劲哪!能让大家分享你的朗读吗?(指生读)

师:(生1读后)你听得很认真,你怎么评价他的朗读?

生2:他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读“丰收的果园”时,我眼前仿佛都有无数的果子在晃动。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生读)

师:是呀,这一个个词语,与其说是词语,不如说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瞧——

课件片段:一只小黄雀站在繁花满枝的杏树枝头,小巧的爪子紧紧地抓住枝条,随着阵阵微风,惬意地荡着秋千,哼着欢快的歌曲,似乎有满肚子的开心事要告诉大家。

( 师手势)生读

师:美吗?从哪儿感受到自然之美?

生:就是说小黄雀都象我们小孩子一样在荡秋千,还哼着歌,我感到小黄雀十分快活。

生:连小黄雀也在尽情地享受着,看出大自然的确是那样美丽。

师:孩子们,你能否也调动所有的智慧,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最美的语言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色。

(生思考)

生1:我喜欢“挺拔的翠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竹子,每一根竹子都挺直了身躯,拼命向上生长,似乎都伸到了云端。低头处,一个个笋娃娃也前赴后继地生长起来了。

师:说得好!你不光注意了竹的外形,更感受到了“竹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意志力。

生2:我从“鸣禽”和“野花”身上闻到了浓郁的自然的气息,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一样,正热情地挥舞着手臂,冲着我们跑过来。

师:多么惹人喜爱的小精灵呀!请你读出它们的形象来吧。(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其实这一幅幅美景就在诗人所写的一节节诗歌中,现在请孩子们从2、3、4、5小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来美美地诵读。

(生自由练读、师巡视指导)

师:多么动情!谁先来试试?

生1:我想朗读第2节。(读罢,其余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故作疑惑状,走到另一生前)你为什么鼓掌了?

生2:他的朗读让我有了用手亲自去描绘的冲动。

师:你能否通过朗读把你的冲动表达出来呢?(生读,语速稍快)

师:后一句读得很快,有什么原因吗?

生2:我恨不得马上用绚丽的色彩把它们都画下来。

生3:(激动地)我想读第三节。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生:我认为和鸣禽、野花一起联欢很愉快,很放松,所以我喜欢这种和谐的画面。

师:请你读。(生读)

师:采访一下,你都怎么和他们联欢的呀?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我感觉此刻我正漫步在森林里,林地里长满了各色的野花,摇曳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小鸟在头顶盘旋,唧唧的叫声似乎在欢迎我的到来。(生脸儿红红的,越说越激动。)

师:你动情的描述也把大家都带到了自然之中了。孩子们,这些自然的精灵都积极的想和我们互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回应一下呢?

(生恍然大悟,捧起书齐读第3节)

师:我还没欣赏够呢!

生:我更喜欢第五小节,因为从小到大,我就特别喜欢看天上的云彩。

(生读,声音渐弱)

师:你自个先读醉了,都不搭理我们了。

(生吐吐舌头,听了老师委婉的批评,不好意思的笑了)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眼前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碧蓝的天空中飘满了各色美丽的云彩。

师:都有怎样美丽的色彩?

生:我能用学过的课文中的描述来回答吗?(师点头示意)

生:“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北大荒的秋天》

(其余生情不自禁地跟着背起来。)

师:(含笑地)从你们陶醉的眼神里,周老师似乎也在跟你们一起享受这道视觉的盛宴。

师:喜欢这一节的孩子,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声音来描绘这美的画面,好吗?

(师生共读)

师:此刻,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就像电影一样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浮现出来,让我们再次捧起书,把它们定格在脑海中吧!

生:(情绪激昂地)齐读2-5节。

反思:

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性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这需要通过想像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大胆地舍弃了原有的逐节教学,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先通过老师范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获得初步的感性体验,然后顺势将分散在2-—5中的诗歌意象抽取出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这就避免了对诗歌画面的肢解。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与诗歌意象进行深层对话,力图将浅层表象变为学生的深层积淀——“孩子们,你能否也调动所有的智慧,词汇,充分发挥想象力,用最美的语言介绍你最喜爱的一处景色?”又一次极具“挑衅”的问话,不自觉成了供学生进行反思、质疑、批判、创造的“抓手”。 学生自我开掘,畅所欲言。诗中的声音、色彩,成了学生感受得到的声音、色彩;诗中的早晨、黄昏,成了学生曾经走过的早晨、黄昏;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在语言积淀的过程中让学生积蓄情感,为教学内容向纵深处延展作了良好的铺垫。在深入体会了诗歌意象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诱饵——“其实这一幅幅美景就在诗人所写的一节节诗歌中,现在请孩子们从2、3、4、5小节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来美美地诵读。”非常恰当地引导学生将刚才曼妙的想象和激昂的情感带回文本,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课本中潜心涵咏,凸显了教学指导的深度和层次感。

片段二:

(二)开拓“打开”内涵——大自然的课本教给我们什么?

师:同学们,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

生1:我感到很幸福。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太美了。

生2:我感到很快乐。

生3:我会感到我们的生活非常美好!

师:是呀!它用心的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使我们的——

课件出示: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生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有的只是与鸣禽、野花联欢的快乐。

生2:我们走进自然,便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己。

师:是呀!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温馨、幸福,甚至健康,这个大自然不愧

是————(指课题)

生:绿色的课本。

师:那这课本里的一幅又一幅美好的画卷,会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我们该如何去打开大自然

这本绿色的课本呢?(板书)

生1:用眼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 (板书:发现)

生2:用耳朵去倾听自然天籁般的交响曲。 (板书:倾听)

生3:用鼻子去呼吸清新的空气,花草的芬芳。 (板书:呼吸)

生4: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自然的温馨。 (板书:感受)

生5:还可以用——双手去描绘,用双脚去攀登。 (板书:描绘、攀登)

师:难道你不怕爬山涉水的艰辛?请孩子们读读第4节,说说你的感受、体会。

生1:打开“绿色的课本”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困难,有阻碍!但是我们

要勇于攀登,敢于前进,就可以尽情的欣赏到美丽的风光。

生2:胜利属于坚持到底的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倘若有机 会亲临长城,我也绝对不会在攀登中止步的。

师:说得多好呀!正应了诗人的那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于攀登,我 们才能饱览——

生:无限的风光!

师:只有敢于前进,我们才能奔向——

生:浩瀚的大海!

师:如此方才能显示出我们少年的——

生:豪情和胸襟。

师:让我们把体会送进去,男女生合作读读。(生合作读)

师: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捧起书,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第4节)

师:此刻,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还想说什么?

生1:我想感谢自然,因为是她给了我许多亲近她、了解她的机会。山的高远,海的包容,草木的荣枯无不在启迪着我们。

生2:我也要感谢自然,她用无私的付出教会我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学会感恩。

生3:自然不仅带给我们美景,更通过许多自然现象让我们明白了“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我们当然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去了解自然,去竭尽全力去保护她。(掌声)

师:为你们的思考喝彩!就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起把这首诗铭刻在脑海里吧。

( 师生一齐背诵)

反思:

方智范教授认为:“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能体现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见《人民教育》2004年第2期)鉴赏即鉴别、欣赏。审美鉴赏力是对所感知、联想和想象的美的事物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优秀的诗歌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的使命,并启迪真理。学生在体验了诗歌的情感之后,还应进一步反复品读,悟出诗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

在学生深入理解、朗读、体悟了诗歌意象后,我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进行了诗歌意境的探究——“面对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你想说什么?”并以“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这一句作为情感突破口,逐层解构诗歌意境。就这样,学生的审美从“体验”层次顺势上升到“鉴赏”层次。诗中满怀的豪情、宽广的胸襟,成了学生正在扬起的理想风采——“绿色”虽然还是“绿色”,“课本”虽然还是“课本”,但“山已不是原来那座山,水也不是原来那个水”。“绿色”、“课本”已经有了新的更深的含义,这是师生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得到的新义。学生在这里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别人的态度来反观自己,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别人,用作者的诗情来体悟人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学生的阅读心境一下子与文本的语境打通、连接甚而同化。正因为跟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相关,就避免了被动的强加,从而形成对话和个体感悟,实现了内在主动性驱动下的学习活动。这种不设“围场”的课堂其实就是追求一种不确定性、生成性,弥漫其中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让课堂充满不可预料的魅力,使课堂成为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场”。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孩子们却从生动的诗句中不经意间体察到了“宽广的胸怀”“辽远的视野”“生命的价值”,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也就在这种和谐的课堂里,学生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也打开了人生的课本。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