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年代,画家,大小,画面内容。
2.通过对画面内容了解,体会《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是使我们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例如:北宋时期百姓生活普通而有意思、人际关系、桥梁建筑特色……
3.细细欣赏画面,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生动、传神,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4.初步培养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了解《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基本情况,包括它的年代,画家,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通过对画面内容了解,体会《清明上河图》历史价值是使我们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例如:北宋时期百姓生活普通而有意思、人际关系、桥梁建筑特色……
【教具准备】
课件《清明上河图》摹本,采蜜本、采蜜卡。
【学具准备】
收集《清明上河图》相关图片、文章、故事、画家简介等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着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将从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摘取一颗璀璨的明珠,欣赏她熠熠闪光的风采。这颗明珠就是:《清明上河图》。
2板书题目《清明上河图》,齐读课题。
3.从画题目上看你知道是描述什么时节的情景吗?
二、了解《清明上河图》年代,作者,大小。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学生紧扣图质疑。
问:看着图,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质疑
老师把你们的疑问整理一下,请看!『点击课件』
3.有哪位同学找到这方面的资料?现在拿出你们的资料交流一下,等一下汇报。
4.谁来汇报?
过渡:看来大家挺会搜集资料的,找得都很准。《清明上河图》528.7厘米,那么长,刚才的图只是一小部分,你们肯定想看看完整的吧,接下来请大家睁大眼睛,细细地看,认真地听,记住把欣赏时看到的画面印在脑海里,等一下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三、再欣赏《清明上河图》初步了解画面内容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展卷让学生观赏。
2.师配乐解说画面内容。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令人感到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河里船只来往,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名虹桥。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轿子、骆驼、牛马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3.老师激情: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点击课件』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首段,汴京郊野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4.问:张择端能画出这样名扬中外的画,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生找资料汇报。
师:你和大家都很会收集资料,只要你平时懂得收集、整理、积累资料,到写文的时候就一定有话可写,画家张择端也懂得这个道理,他收集了不少绘画的材料,积累下来,再加上平时的不断练习,才能创作出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
过渡:刚才大家只是远处地看了画面的内容,大家肯定想更仔细地看看吧。让我们走进《清明上河图》的每个角落,欣赏它独特的风景吧!
四、出示部分的画卷,更具体深入了解画面内容,初步体会《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一)欣赏图,了解北宋时期百姓生活『点击课件』
1.欣赏“桥北头情景图”,体会百姓生活的有意思。
a问: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讲。
b你看到那个在桥栏杆旁被毛驴惊扰的人吗?你想想现在的他在说什么?『点击课件』
指名讲。
在桥栏杆旁被毛驴惊扰的人说:“。”
2.欣赏“桥底下的一艘船”。
师:在张择端的画里面像这样有趣的生活还有很多。『点击课件“桥底下有一艘船’』
a问: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讲。
b邻船的人也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点击课件』
问:邻船的人在大声吆喝着什么呢?
指名讲。
邻船的人在大声吆喝着:“。”
3.观察“挑担人”、“妇人洗衣服”、“和尚与人传教”、“茶馆闲聊”,体会百姓生活的普通。
问:看着图,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指名讲。
4.小结:虽然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却让我们看到当时人们有趣生动的生活情景,(板书:百姓的生活情景),北宋人的生活是普通的,是有趣的,更是热闹的。请看『点击课件“热闹的街市”』
(二)欣赏“热闹的街市”,体会北宋时期的人际关系
1.观察“大官图”
师:街市上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形形色色、样样俱全。你猜猜这是什么人呢?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点击课件“大官图”』
生猜想
2.观察“仆人”『点击课件“仆人”』
再猜猜这是什么人呢?他在为谁挑担呢?
生猜想
3.观察“抬轿子的人”『点击课件“抬轿子的人”』
再看这个低弯着腰抬轿子的人,他在想什么呢?
生猜想
4.小结:从一幅静止的图画里,让我们看到了权贵的大官、低微的仆人、出卖自己劳动力而生活的抬轿子的人,这形形色色的人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人们间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板书: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我们现代人活得比较自由,这就是古人与今人不同,除此以外,在建筑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三)欣赏“楼房桥梁”建筑特色
1.观察“低小的瓦房”
问:看着图你会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房子?跟我们现在的楼房对比有什么不一样?(选材、结构)
指名讲。
2.观察“拱桥”
问:跟我们现在的大桥对比有什么不一样?(选材、结构)
指名讲。
师:我们别小看这虹桥,它可是汇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因为它跨度有40多米,没有桥墩,而且全是用木头做成的,现在也没有人能造到这样的拱桥,这种造桥方法已经失传了,多可惜啊,现在我们只能从《清明上河图》里看着,想象着。
(四)老师简单介绍北宋时期的交通要道、所用的交通工具、风俗人情……
从《清明上河图》我们还可了解的很多,如北宋的交通要道、所用的交通工具、风俗人情……
四、学生谈体会,揭示《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1.问:看了一个又一个北宋时期人们生活的片段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张择端说?『点击课件』
指名讲。
2.齐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老师想请你再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
师:通过画还能看到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
生: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师:其实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板书:历史价值)
师:这幅画不仅是绘画上的杰出作品,透过这幅画我们还能了解到八百年前古都的历史情况,比如,北宋时期普通百姓生活、风俗人情、人际关系、桥梁建筑、交通要道等等,这就是这幅画的历史价值。我们把这个信息印在的心里,传到每个中国人的家里,送到外国友人的耳朵里吧!读-----『点击课件』
生读(清明上河图使我们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过渡: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这两个字“自豪”,(板书“自豪”)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自豪,如果你旁边是一个外国朋友,你怎么自豪地清楚地介绍《清明上河图》?
五、完成“采蜜本”,同学之间介绍《清明上河图》。
1.老师介绍小组合作要求:
在这里老师有个建议,大家收集的资料整理一下,做成一个“采蜜本”,『点击课件』,先在小组内合作完成“采蜜卡”,记住给“采蜜卡”起个好的题目,并把有价值的资料选出来夹在文件夹里。最后选一人向外国友人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
『出示:
采蜜卡
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合作完成“采蜜本”,师巡视。
3.学生展示。
六、拓展:
(一)《清明上河图》背后的事
过渡:请大家轻轻地把采蜜本放在旁边,好好地把我们的劳动成果保存在图书角,与大家共享,说起保存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在这八百多年是怎样保存的呢,围绕着《清明上河图》发生过什么故事呢?有谁收集到?
指2名学生讲。
(二)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学生爱国情感得到升华。
1.配乐播放《清明上河图》画卷。
是啊,《清明上河图》的吸引力真大啊,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他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的确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我不禁由衷而发写了一首小诗,与大家共勉。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清明上河图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绝!
作业:
向别人介绍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清明上河图
画面内容:首段,汴京郊野春光。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自豪
历史价值:了解北宋时期百姓生活
人际关系北宋小百科全书
桥梁、建筑特色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