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

新学网 > 语文 >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 古诗二首 > 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