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三首诗。
3.能联系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感受诗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独立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教学重点】
能从诗人的诗句间感受生活的美好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从《湖上杂诗》中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教学难点】
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课前准备】
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让我们先来了解诗人。
1.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资料: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据说他写的诗有两万多首,是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流传至今的就有四千多首。】
2.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suō,“遮”读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3.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4.师生互动交流对古诗大意的理解。
5.师在这三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预设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可以用以上预设的《牧童》的方法,分析其他的诗。学生可以按大家喜欢的诗分三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四、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2.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五、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预设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4)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四、理解诗句,回答问题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通过设疑,激发学习兴趣,发掘学习潜能。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丰富积累,学生也可以借助社会背景,对古诗有进一步理解。
检查学生朗读的情况,同时培养孩子们认真听别人读的好习惯。显现小组的力量,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协同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里,教师在引导,而不是将答案告知孩子们。
课后练习:
1.找出下面拼音、字完全正确的打勾,不正确改正。
蓑shuāi衣( )葛gé岭( )稚zhuī子( )玉磬qìng( )
2.连线
《牧童》 唐 杨万里
《湖上杂诗》 宋 袁 枚
《稚子弄冰》 清 吕 岩
3.解释诗句,体会划线字的含义。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湖上杂诗》、《稚子弄冰》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问题:
(1)“不羡神仙羡少年”是诗人不羡慕神仙的生活,却很羡慕少年的生活吗?
(2)“玻璃”是什么意思呢?
(3)“异”是指差异吗?老人与游人的差异在哪?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羡”字给人的向往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朗读提示:
《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湖上杂诗》重点要读出诗人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稚子弄冰》要读出小孩子弄冰的可爱,以及冰碎后的失望。
3.背诵三首古诗词。
4.默写《牧童》。
三、拓展延伸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可以课下完成)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可以放在作文课进行)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中心话题的提出能涵概文章内容,引导孩子们去读,去悟,去思考。只有深入到文本才能深刻体会古诗的内涵。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有时一个好的话题也能激发学生写作。
课后练习:
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体会诗句的含义。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填空
《牧童》和《稚子弄冰》是对__________场景的描写,充满了儿童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答案:儿童生活、纯真、烂漫)
《湖上杂诗》则借_____抒情,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景、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返回冀教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 报错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