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魅力”、“创造力” 句子: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5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第一段
1、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活泼机灵 、好奇心强 、乐于与人交往)
2、他向我显示了什么“新本领”?
(将苹果拦腰切下去,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五角星.)
3、我一开始相信小男孩的“新本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不相信. 从“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可以看出我有些不把小男孩的话当回事.)
(1)在我们看来苹果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水果,里面会有些什么?
(果肉,果核)
(2)通常我们是怎样切苹果的?
(从顶部切向底部)
请同学演示
(3)而小男孩是怎样切的?
(拦腰切下去. )
师故意切错,从*近果蒂的部位切下去,什么也没有看到。学生焦急
谁来示范一下,怎么个拦腰法?
看到了什么?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
此时的我是怎样的心情?
(惊喜万分,激动不已)
哪里可以看出?
朗读体会我的这种心情。
朗读我和小男孩的对话。
(小男孩开始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后面是自豪的语气。我开始是平缓的语气,最后是惊讶的语气)
4、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呢?
学生如回答不出就让他们讨论:
(1):不拦腰切好看。我们把从顶端切到底部的苹果放在盘子里,就比拦腰切的苹果美观。
(2):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如果几个人来平均分一个苹果,因为苹果不是一个圆柱体,拦腰切可以一眼看出大小,谁愿意吃小的?谁好意思直接拿大的吃?而一般切法切出的苹果大小往往一样,不存在公平的问题。
(3):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
(4):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
所以我们就循规蹈矩: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变动,也就不利于创新。
三学习第二段.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魅力
出示:“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辞典中说魅力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本文的魅力指的是拦腰切苹果发现到五角星,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特别吸引人。在第5段中“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可以看出吸引人的力量。)
(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并且还要切亲自切苹果来显示,可以看出苹果中的五角星自身的魅力已经感染了这个小男孩。
拦腰切苹果的人很少,而发现五角星的人更少,这是许多人没有发现的,所以有魅力.
这中切法与众不同,很独特,所以有魅力.)
2、我从这种切苹果的方法得到了什么启示?
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换句话说:往小出说就是 换一种思维去做事. 换一种解题的方式.
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3、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拦腰切苹果的事?
游戏的新玩法
最近你们数学老师要你们买针筒干什么?
4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要善于换一种思维方式做事。
今后生活中要善于去探索 发现 创新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创造力。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后反思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朱亚明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说理性的记叙文。文章很好理解,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通过本节课的预习,知道怎样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较难的词语不多,全文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创造。
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创造力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的,它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自己也曾经有所创造?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词语“魅力”, 句子: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理解词语“魅力”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小作者,我们都被苹果中鲜为人知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来理解。在理解句子时我提问“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到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从而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评课
这是一篇借事明理的文章,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蕴涵的道理,煞费苦心,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内涵,先让孩子们说:“这个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从哪看出来?”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听了小男孩的话,我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尤其是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时,学生一开始还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朱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请一些好同学起来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了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课上,朱老师现场演示了切苹果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利弊,这为后来学习“为什么平常我们都这么切,而拦腰切是一种创造力?”打下了伏笔。
最后,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学生思维开阔,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评课稿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陈洪美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浅显易懂,朱老师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课文语句意思,领会课文主旨。课上,朱老师出示了最后一句话,并请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而后又让学生谈谈“创造力”。最后朱老师又请学生把“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换一种说法,并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出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的答案。就是这样,在朱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苹果里的五角星》听后反思
许静
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朱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苹果里的五角星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事实上就是在切苹果时拦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横切面看到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在教学时,朱老师拿出苹果用准备好的小刀,拦腰切下,把切下的半个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们不得不信服,苹果核果然像一个五角星。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们对接下来的教学都兴趣十足。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课上着重让学生理解。整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
2、重点学习了最后一段。反复读最后一句话,并让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往小处说又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学生们谈得很精彩。通过进一步的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的最后,朱老师又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了自己对创造力的看法。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听后感
郭家军
原先对这一篇课文没什么感觉,经朱老师这么一讲,嘿,还真有点意思。看来课文不挑人,关键是怎么处理,这就是见功力的事情了。很欣赏朱老师对课文的处理方式:
1、为什么没人或者很少有人拦腰切苹果?从顶部往下切有什么优点?两相比较,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文处理活了,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和伏笔。
2、说话练习的设计: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 。
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不也是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展示吗?
3、寻找生活中的创造力,学生有据可依,避免了讲话内容的假大空,贴合生活实际。
建议:
准确捕捉学生回答中有益的信息,及时进行开拓。比如有学生说改变用纸的方式。可以趁机考考学生的创造力,能说说纸的新用途吗?新型纸的出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打破常规上可以寻找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来说明,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5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后反思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朱亚明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说理性的记叙文。文章很好理解,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通过本节课的预习,知道怎样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较难的词语不多,全文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创造。
这篇课文很简单,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创造力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的,它生活中随处可见,甚至自己也曾经有所创造?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词语“魅力”, 句子:如果你要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理解词语“魅力”时,我着重抓住小男孩,小作者,我们都被苹果中鲜为人知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来理解。在理解句子时我提问“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到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从而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评课
这是一篇借事明理的文章,朱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蕴涵的道理,煞费苦心,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语,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中深刻领会课文内涵,先让孩子们说:“这个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从哪看出来?”接着,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听了小男孩的话,我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在教学中,朱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尤其是在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时,学生一开始还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朱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请一些好同学起来回答,而是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了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在课上,朱老师现场演示了切苹果的两种方法,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利弊,这为后来学习“为什么平常我们都这么切,而拦腰切是一种创造力?”打下了伏笔。
最后,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学生思维开阔,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创造力。
《苹果里的五角星》评课稿
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陈洪美
《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文浅显易懂,朱老师精心设计,搭桥架梯,串联读讲,让学生较为顺利地理解课文语句意思,领会课文主旨。课上,朱老师出示了最后一句话,并请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而后又让学生谈谈“创造力”。最后朱老师又请学生把“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式”换一种说法,并引导他们说说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乐在其中,说出了:“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游戏的方式,换一种解题的方式”的答案。就是这样,在朱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孩子们懂得了生活中要打破常规,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就会有所创新。
《苹果里的五角星》听后反思
许静
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朱老师这节课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苹果里的五角星很多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事实上就是在切苹果时拦腰切下去,就可以在横切面看到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为了加深学生对“创造力”的理解,在教学时,朱老师拿出苹果用准备好的小刀,拦腰切下,把切下的半个苹果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们不得不信服,苹果核果然像一个五角星。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他们明白了“拦腰切”的腰应该指的是什么地方?学生们对接下来的教学都兴趣十足。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课上着重让学生理解。整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
2、重点学习了最后一段。反复读最后一句话,并让学生思考:“创造力”从大处说是什么?往小处说又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得出了答案: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方式,学生们谈得很精彩。通过进一步的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课的最后,朱老师又结合自身的经历,说了自己对创造力的看法。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听后感
郭家军
原先对这一篇课文没什么感觉,经朱老师这么一讲,嘿,还真有点意思。看来课文不挑人,关键是怎么处理,这就是见功力的事情了。很欣赏朱老师对课文的处理方式:
1、为什么没人或者很少有人拦腰切苹果?从顶部往下切有什么优点?两相比较,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文处理活了,学生的思路也被打开了,为后续的学习作了铺垫和伏笔。
2、说话练习的设计: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 。
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这不也是学生的创造力思维的展示吗?
3、寻找生活中的创造力,学生有据可依,避免了讲话内容的假大空,贴合生活实际。
建议:
准确捕捉学生回答中有益的信息,及时进行开拓。比如有学生说改变用纸的方式。可以趁机考考学生的创造力,能说说纸的新用途吗?新型纸的出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打破常规上可以寻找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来说明,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