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朗读
1.教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领会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二、猜读
1.投影出示注释
语:告诉。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
去:距离。
至:到。
2.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考,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互相说一说,最后在全班说。
(老师及时赞扬善于理解的同学,鼓励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注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
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3.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用古文说故事
a.用古文讲故事有什么要求?
b.学生准备
c.学生试讲第一句,教师强调有没有讲的味道?
d.教师边说现代故事,引导学生讲对应的古文故事
e.指名学生用古文讲故事
5.小结方法:在借助注释读懂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译文可以使我们理解得更准确一些。译文不是直接翻译文言文,它适当增加了词语和句子,显得更通顺、更连贯,整体意思更清楚、更通俗易懂。我们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悟读
1.先分角色朗读,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要求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再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2.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事例多角度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独特的见解。对学生的交流不必求全、求深,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悟就行。如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即有志者事竟成;有志向,但意志不坚定,终究实现不了目标、理想;面对嘲笑,要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困难面前,要有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等等。
4.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5.小结延伸:
(1)本文是节选,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原文《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内容,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原文的理解。目的是教育子侄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五、诵读
自由朗读课文,加深理解与感悟。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诵课文或尝试自读老师提供的一些耳熟能详(或者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故事,能背诵更好。(投影出示:《郑人买履》《鹬蚌相争》《橘逾淮为枳》《关尹子教射》《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