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华不振”,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周恩来吗?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学生回答,老师相机作点拔。
3、老师用课件补充资料,让学生对周恩来有个整体的了解。
1898年生于江苏淮安,年轻时曾赴日本、法国留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忙碌。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一任总理,为了让国家强大,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他鞠躬尽瘁,直到逝世前的几小时还在坚持工作。周总理以他崇高的品格博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去看看十二岁那年,周恩来经历了什么。
揭题,板书。注意“崛”字,“中华”就是指中国,“之”就是的,题目意思连起来说就是“为了中国的兴起,昌盛而读书。
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
崛起、帝国主义、沈阳、模范、疑惑不解、惩处 巡警、吵嚷、衣衫褴褛、轧死、撑腰、惩处、肇事、诸生、踊跃、铿锵有力、效仿、欺凌
3、找与课题中华崛起相反的词语。(中华不振)
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们静下心来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地方,尽量把课文读完,联系起来考虑。
三、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交流,谈体会。
预设: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了可糟了。没地方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1、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1、老师抓住“闯”字,指导朗读,体会租界的不合理。
2、抓住“大不相同”:租界是什么样的,别处又是什么样的?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风人群中有个衣衫褛的妇妇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你读了这段话,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妇女在哭诉着什么呢?巡巡警是怎么训斥的?
3、假如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四、拓展延伸,强化感悟
1、师: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群情激愤?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出示一组图片,配乐,老师配音。
2、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们代少年周恩来说话……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3、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五、总结全文,深化课题。
1、师:是啊!同学们的话都写到周恩来的心底里去了!所以,当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会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当同学们都在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的时候,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就坚下了自己的想法——
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振兴中华!
同学们,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