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课文条理。
4、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很多小说脍炙人口,驰名中外。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莫泊桑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他的作品却是很平常,没有特色。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拜福楼拜为师。
2、莫泊桑怎样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又是如何教莫泊桑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师板书:21《莫泊桑拜师》。
3、齐读课题。
4、通过昨天预习,你都知道了哪些什么内容?
(读完文章后有想法,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学会读书,学会“煮书”。)
二、新授:
好的预习,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学习,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1、首先检查生字预习情况:a自己把生字读读,按要求来读。(生字的读音、音序、部首、组词)b指名读生字。c齐读生字。d易错字提醒。e说句子联系。说一句话,用上所学生字。f强调二类字的读音以及字形。
2、检查读书情况。请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要有所悟。(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3、自由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标注在书上。
4、交流自然段意思,总结出更合适的答案。交给学生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5、根据自然段意思,理清课文层次。并说明出这样理层次的原因。
6、再次读全文,概括课文大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学会了生字,理解了生词,理清了层次,了解了课文大意。同学们积极投入的学习状态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一节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一下,莫泊桑到底是怎样的学生?福楼拜又是怎样的老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难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昨天学习了21《莫泊桑拜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了几部分来写得呢?每一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部分。拜师原因----拜师经过----拜师结果其中,拜师经过详写。)
3、莫泊桑是一位什么样的学生?福楼拜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品读课文,结合重点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来细细感悟。
二、新授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目的让学生体会莫泊桑对写作的酷爱)
过渡:莫泊桑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决定去拜师。
2、请同学们默读读课文的2---9自然节,找出描写莫泊桑和福楼拜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好好读读,品味一下,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3、交流学习体会,老师及时指点、引导。
第一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坦白、急切、直截了当、这些词结合“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功夫还不到家。”“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这两个句子细细来体会。)
第二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真的、一无所获、再次、一进门就说、滔滔不觉这些词以及福楼拜的9个问题来细细体会)
第三次拜师,莫泊桑带着什么问题去的,福楼拜如何回答的。感受人物特点。
(抓住认真、微笑这两个词和福楼拜说的一段话来体会。特别是“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写作的结果。”“对你所要写得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两句话仔细品悟其中道理。)
5、拜师结果如何,齐读最后一段体会。
(结合牢牢、勤奋努力 、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终于体会补充莫泊桑的光辉事迹。)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不仅了解了人物特点,还知道了如何来写出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学到了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方法,我们采用这些方法,来写一个事物,要突出事物的特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