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在“海燕杯”教学研讨活动中,曾经先后几次教学寓言《亡羊补牢》,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描述】
案例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寓言就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后,逐个自然段学习。
每个自然段教师都根据寓言的内容设计了几个问题,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在书中寻找答案,在一问一答中理解寓言的内容。
“那么,‘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教师问。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之后,教师提问:“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教师心中的理想答案:一个人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案例二
同学们,你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与大家分享分享?学生有的回答,我读过寓言《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有的说:我读过《拔苗助长》,懂得了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老师借着学生的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题)《亡羊补牢》。谁能试着说说《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亡,是死的意思,牢,原是监狱的意思,这里指羊圈。亡羊补牢,就是羊死了修补羊圈。
师:他说得对不对呢?我先不说,等学懂了课文,由你们自己来评判。下面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讨论中学生认为《亡羊补牢》中的“亡”这里应该是丢失的意思,教师给予肯定。你喜欢这则寓言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有的回答:我喜欢那个人的邻居。因为他看到邻居丢了羊很着急,很同情,还劝他快把羊圈补好,我认为他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的说:我喜欢那个养羊的人。因为他虽然第一次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又丢了羊,但是他后悔了,并且马上修补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说明他知错就改,还不算晚,所以我喜欢他。
还有的大胆地说:我喜欢那匹大灰狼。(全班哗然)虽然它吃了羊,但是假如没有它,就没有这则寓言,我们就不会明白这个道理。
老师给予肯定,你的思维很独特,有自己的见解,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想不想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呢?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演非常精彩,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变化,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还有所创新和拓展。
【分析与思考】
前者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讲深讲透,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听明白,可是这样却降低了教学的思维价值,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的一种惰性,不用思考,反正教师会讲给我们听,更可怕的是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案例二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寓意。教师要把寓言里的艺术形象当作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来教,没有过早涉及寓言的寓意。因为感知、分析寓言的主人公形象是教学生领悟寓意的前提条件。《亡羊补牢》故事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内容。故事的教学着重是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养羊人错在哪里?认识不补牢的后果,其次是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
教学时,在理解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后让学生找自认为与这个故事关系最密切的一个词语,并说明其中的理由,这一步的安排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故事的内容,然后抓住“劝告”一词让学生认识养羊人犯下的错误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抓住“后悔”一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补牢,补牢带来什么好处?在这中间,我又设计了相应的语言训练:一是让学生想像养羊人后悔时的心理活动即是怎么想得,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上次听街坊的劝告就不会丢第二只羊了;反之,如果养羊人再不补牢的话,将会有更多的羊被狼吃掉。二是让学生体会“赶快”一词在文中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补牢的重要性,三是让同桌合作对话,养羊人修补羊圈时那个街坊又刚巧路过,想像两人又会怎样对话?学生在上述感悟活动中充分认识了补牢的重要性。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对寓意的理解也就凸现出来了。
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揭示寓言的寓意,启发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在组内教师群策群力下,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寓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类似的事情。从授课效果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说说类似课文中的例子,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以及知错就改带来的好处或还处于糊涂之中的学生不改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这样一种和谐、自由,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中,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做到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尤其是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更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整节课教师尽量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对比两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我更加理解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时间就是孩子发展的空间”的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片断
《寓言两则》是一篇讲读课文,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故事内容简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小就听家长讲过这个故事。但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学生未必能真正领会,或者领会的不够深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寓言的真正含义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说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只是看了几眼就急于要讲。看着他们放不下的小手和坐不稳的神态,我想:先给他们来个“下马威”。我请一位学生讲了课文的大意。嘿!讲的内容还真全面。台下的同学也你一言我一语,显得不以为然。我趁势说:“既然大家都能讲下来这个故事,那咱们今天就表演一下这个故事怎么样?”听到要表演,孩子们的兴趣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劲头实足,跃跃欲试。
我挑选一组同学,安排好角色,开始表演。只见几个学生兴高采烈地各就各位。“几只山羊”蹲在墙角不停地笑,“老狼”猫着腰笑眯眯地走进“羊圈”,抓起一只羊就跑。过了一会,“养羊人”大摇大摆地走到“羊圈”前,面无任何表情,嘴里不说话,似乎在表演哑剧。紧跟着“街坊”走到“养羊人”跟前,劝说道:“赶快把羊圈修一修,赌上那个窟窿吧。”养羊人面无表情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吗?”“街坊”下了台。过了一会儿(第二天),养羊人又上了台,数了数“羊”,发现又少了一只,表现出后悔的样子,于是开始补窟窿。
针对学生的表演我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觉得他们表演的如何?”有的说:“他们太不严肃了,养羊人丢了羊应该十分着急,怎么还笑得出来?”有的说:“对呀!还有羊都被狼吃掉了,他们还在那里笑。”学习认真的甘宛欣讲:“老师,我们在看电视小品时,演员心里想的话,好像都是通过自言自语小声说出来的,课文中的养羊人好几次都有心里活动,他们应该说出来,观众才能知道,他们都表演成哑剧了。”其他同学听了,忙说道:“对的,还有养羊人和街坊的表情也没有演出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着各自的意见,顿时课堂上热闹起来,我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暗暗高兴,这正是引导学生的好机会。
“同学们,安静!这个故事看是简单,但是要想把它演好还真不容易,现在我们就来帮帮作者的忙,把他写得更细致些,编成个小剧本,我们来做回编剧。”同学们听了情绪高涨。我继续说:“你们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认真读课文的每一句话,读完之后想象一下每个角色的表情怎样,还会有什么动作,说话的语气又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批注在书上或者写在本子上,怎么样?看谁编的故事形象生动。”“好”大家异口同声答道。“那现在大家找伴组成自己的创作小组吧。”学生们兴致勃勃开始了编剧,他们三五成群议论纷纷,书本上不一会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经过孩子们认真地读书和对故事的补充,第二次的表演显然效果好多了,演员们个个绘声绘色地再现了文中的各种角色的形象。只见那个“养羊人”,第一天来到羊圈前,正要去开羊圈门,突然吃了一惊,似乎发现羊少了,一只一只仔细点数之后,伤心地说:“我的羊怎么少了一只?”他围着羊圈转了半圈,发现羊圈有个洞,洞口还有一滩“血”,伤心的低着头,嘴里嘟囔着:“唉!一定是老狼把我的羊叼走了。”这时,街坊走来同情而又着急地说道:“赶快把羊圈修一修,赌上那个窟窿吧。”养羊人表现出无奈地样子,摇着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过了一会(第二天),养羊人来到羊圈前,出乎意料的发现羊又少了一只,此时他捶胸顿足,后悔万分,埋怨自己:“真该死,怎么不听街坊的劝告呢!”养羊人下决心堵住窟窿并马上行动了起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他非常高兴,还主动上门向街坊鞠躬表示感谢。学生们的表演十分投入,惟妙惟肖,情节比第一次丰满了许多,也合情合理了。
我并没有就此停住,继续让同学进行评议:“说说这次表演的如何?比第一次表演的如何?好在哪里?”有的说:“养羊人演得好,他把一开始的无奈,失望,演得很真实。后来的后悔也演得非常好,表演中皱着眉头,还自己责怪自己,把心里想的通过表情和语言都表现出来了。”有的说:“街坊替养羊人着急的样子也演得好。”另有的同学说:“特别是最后养羊人去感谢街坊,书上没有写,是他们自己想的很有创意,故事也显得完整了。”又是那个机灵的甘宛欣讲:“最后放羊人不再丢羊了,表现得美滋滋的。说明犯了错误不要紧,如果能听劝告,马上改正还是很快乐的。”
孩子们说得多好!这节课里同学们从快乐的表演中领悟到了故事的真正寓意,他们通过自己的充分想象,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丰富了教材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认识有了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