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迪 生 救 妈 妈
课前透视
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以说本文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
课文内容的生动性,自然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并注意积累词句。
3、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有多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并积累词句,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收集爱迪生的相关资料、挂图或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隅
1、谈话:出示爱迪生挂图。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爱迪生的生平及发明。)爱迪生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一篇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板题)
2、演示:利用课件或图片、实物等,展示爱迪生的部分发明(如: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机等)引导学生联想这些发明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大家猜想它们的发明者是谁?引出爱迪生,自然过渡到课文内容。
(由于课文介绍了一个大多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人物,所以教师抓住这个线索,引导学生观察,谈话,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和课文内容的距离。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增加了学生的体验。)
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生字新词,难点字词多读几遍,利用拼音和工具书把字词读准。
2、利用生字词语卡片,互读互查, 生字掌握情况。
3、识字游戏:开火车读字、听音抽字卡、出示偏旁组字等。组织学生巩固生字词语的掌握,重点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适当引导学生利用新学的汉字扩词。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丰富了学生识字记字经验。游戏巩固识字,寓教于乐,提高了教学实效。)
朗读
1、学生分组读课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评议。推举一名读得好的参加全班读文。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和长句子的读法。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组内朗读展示。
4、再读思考:通过阅读你记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充分读书,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想像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想想爱迪生是怎样想出办法救自己的妈妈的?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说话练习。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斥责、恍然大悟”等词语。
(结合课文插图的特点,启发学生根据图画想像课文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练习说话,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重点词语的点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中的生字词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窍门、借鉴已有知识分析看如何把字写好。
2、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点的字。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如:“炎”字上下两部分不同。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议,展示优秀作业。
(本课要求写的字较少,而且书写上难度不大。因此,采取了集中一课时指导的做法。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评议及正确书写的能力。)
第二课时
回顾
1、复习生字词语。利用字词卡片,开火车读、组词、用词说话等。
2、分段指读课文内容。回顾课文大意。
(巩固学习内容,实现自然过渡。)
感悟
1、教师引发学生思考:课文的最后一段里写道:爱迪生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得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找一找,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启发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语言、神态等,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如:从父亲对爱迪生前后的态度变化;从爱迪生的动作表现;从房间内的变化等方面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师生共同研读相关的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爱迪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的好品质。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体会课文内容。
(抓住主要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读为本,在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讨论
爱迪生之所以能想出办法救妈妈,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品质,在充分交流与理解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拓展
1、你还知道关于爱迪生的哪些资料?在全班交流。
2、收集爱迪生说的名言警句,积累下来。
3、课外阅读有关爱迪生的书籍。
(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拓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词语解释:
环顾:向四周看。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
相关链接:
爱迪生生平简介
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1847 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他一生中的发明超过二千多种。他不但成为近代物理史上一位相当杰出的科学家,更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爱迪生一生卓越的成就并非侥幸,而是他百折不挠、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成果。由于家境贫困,爱迪生只受过三个月的小学教育,十二岁就开始在火车上工作。虽然如此,他仍然努力不懈,刻苦自学。他在少年时代已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但掌握了丰富的电学、化学等知识,还喜欢在车上和家里进行一些「小实验」。1863 年,他在一家铁路公司当服务员,他的发明生涯也从此开始。随着他的发明一个个地诞生,他的名子开始为人熟悉,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
1873 年爱迪生制造出双工式发报机,翌年又制造了四工式发报机。1876 年,他在门洛帕克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也就是「爱迪生发明工厂」。在往后的两年,他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使他获得法国爵士的衔头。
爱迪生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电灯。他做了 1600 多次耐热材料和 600 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灯泡。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为了推广电灯的使用,他研究出并联电路、保险丝、绝缘物质、铜线网络等电器系统的各种附加设备;又制造了电压稳定的发电机和经济配电的三线掣。1882 年他在纽约建立了一个电力网。虽然他使用直流电 的输电方法限制了传送电力的距离,但这项伟大的贡献,已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1883 年爱迪生发现热电子发射现象,为电子管的面世奠定了基础。1887 年,他在西奥伦治建立了更大的实验室。在那里他的发明更是多不胜数,其中较重大的有 1888 年的电影摄录机;1896 年的电影放映机和镍铁电池。他接二连三的发明,使他在1928 年获得了国会金质特别奖。
1931年,爱迪生在西奥伦治与世长辞,享年 84 岁。
恐龙的灭绝
课前透视
《恐龙的灭绝》是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本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内容层次清晰,集中反映了在中生代时期,遍布恐龙的神秘世界。
“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更加引起孩子们的探究心理,从这个角度说,它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发现科学的极好范例。课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恐龙的玩具模型或图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隅
1、谈话激趣:(课件或挂图出示恐龙)。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结合学生对恐龙的认知,启发谈话,尊重学生的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在交流过程中,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2、观察感知:教师准备恐龙的动物模型。同学们,现在我这里有许多动物的模型,我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能快速答出这是什么动物的模型?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恐龙的了解。(如果有条件的可以插入音像资料,让学生观看,以丰富学生对恐龙的认知。)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设计抢答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交流对恐龙的了解,观看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生活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激活了原有体验,激发求知的兴趣,让学生在开课时就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
初读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自主识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语读准确。
2、师生交流,理解字词。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正音并点拨“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的意思,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3、互读课文。重点交流朗读中的重点(字音或长句子),师生共同练读评议。
4、交流在读书中了解到的信息。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可组织同学就简单问题进行的解答。如:“恐龙历史比人类历史长远得多”“现在恐龙已经灭绝了”等。其他细致的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读书研究,进行解决。
(通过初读,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和识字的能力。巩固生字的学习,打好语文基础,在对课文的阅读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受。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了教学活动继续开展的目的性。)
朗读
1、指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哪些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
2、学生边默读边动笔圈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读书。
3、读书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讲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及时评价学生读书情况。
(读书既是方法手段也是能力和目标。通过这样的设计,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目的的达成融合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感悟读书方法的同时,获得了对课文全局了解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恐龙灭绝的奥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突出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者“的地位,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的渗透,为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奠定了基础。)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亡、肉、耐、类”。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记忆方法。如“类”:一种大米等。)
3、学生认为难的字,教师示范书写。(如“类”字书写时,米的最后一笔。)
4、学生练习,互相点评,展示佳作。
(抓住重点,典型交流,把识字与写字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共写共评,提高写字效率。)
第二课时
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指读、扩词、听写相结合。
2、指读课文,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谜、传染、严寒”。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如:“谜”字三个部分的分布要合理;“染”字右上方不要写成“丸”字等。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由复习字词,直接进入书写环节,自然流畅。同时也为课文学习的完整性,提供了条件。)
研读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恐龙灭绝的说法?
2、在课文2、3、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自由结组学习。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如果让你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你怎样才能表达清楚?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先要认真读书,有次序地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这个环节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教师富有实效地指导,收放结合,确保了学习的高效。课堂中师生的地位得到和谐地体现。)
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汇报读书情况。如: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转换身份的介绍或演讲、组内扮演采访等方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互动评价或质疑。
(课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能进行自主地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多种生动的形式中交流自学感受,师生评议,适时点拨。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愿望,顺应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丰富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培养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4、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有感情地读文。
(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强调感悟的语言,重语文积累和情感的积淀。想象体味阅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情境化,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
拓展
1、恐龙灭绝的说法只有书上这五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想像一下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启发学生想像表达,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不一,引导学生对这些说法质疑,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你还想了解其他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吗?大家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课后办一次“恐龙世界”的展览。
(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能使学生从中吸收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展个性。)
3、学习了这一课,你有怎么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收获。可以采用“我想说”的方式,如:我想对大自然说;我想对动物朋友们说;我想对自己说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渗透环境教育,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冬眠:某些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如:蛙、蛇、蝙蝠、刺猬等,冬季僵卧在洞里,血液循环和呼吸非常缓慢,神经活动几乎完全停止。
尘埃:尘土。
庞大:很大(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的意思,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
躲避:文中指离开对自己不利的事物。
枯萎:干枯萎缩。
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体。除最低等的单孔类是
卵生的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全是胎生。
达尔文探索生物链
1843年暮春的一天,从离英国伦敦10多公里的一个名叫唐恩的小镇里,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青年人,他就是生物学家达尔文。
这天天气晴朗,一些美丽的蝴蝶和蜜蜂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飞来飞去。达尔文径直向一片开满了粉红色花朵的三叶草田里走去,他是来对田野里的谷种植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
达尔文先观察三叶草的花朵。他要看看这些花朵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它们的媒人究竟是谁?达尔文看到,有许多土蜂在三叶草上空飞舞,有的土蜂停在花朵上面,正把自己吸食花蜜的器官深深地插入花蕊的蜜腺之中吸食花蜜。他知道,这些土蜂就是帮助三叶草授粉和繁殖后代的媒人。达尔文一连观察了几天,见今年的土蜂非常多;而到夏天的时候,三叶草结的籽也特别多。三叶草丰收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达尔文又去观察。他发现这一年在三叶草地里采蜜的土蜂很少;而到了夏天收获的时候,三叶草结的籽也大大减少;三叶草歉收了。这显然是土蜂少了,减少了给三叶草传粉的机会的缘故。他又在思索:这一年的土蜂为什么少了呢?于是,达尔文又对土蜂进行追寻,终于,他在一些岩石洞和树洞里,找到了一个个土蜂窝。同时,他又有新的发现——许多土蜂窝被老鼠吃光了蜜,并且被破坏了。这样,达尔文又明白了,是老鼠的多少决定着土蜂繁殖的数量?老鼠多了,它破坏的土蜂窝多了,土蜂就少了。
后来,达尔文又经过观察发现,老鼠的多少是由猫的多少决定的。三叶草、土蜂、老鼠和猫这几种看来根本毫不相干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原来还存在着这样有趣而又复杂的关系。达尔文就这样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经过进一步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等伟大著作,成为19世纪世界杰出的科学家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阿德的梦
课前透视
这是一篇充满幻想色彩而又富有时代意义的短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记叙了阿德充满幸福和快乐的梦境。本文以“梦”为载体,以阿德乘飞船去火星旅行,与生活在月球上的外婆能电话为线索,描绘了幻想中的神奇太空世界。本文是连环画形式的略读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活泼,内容简单,易于理解。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以及借助图画识字等方面。
喜爱幻想是低年级孩子们共有的特点,课文内容符合儿童的年龄实际。教学中应抓住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走进阿德的梦境,体会和分享他的幸福与快乐。然后启发学生结合当前的科学发展,展开丰富的想像,在说“梦”中训练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知道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科学幻想意识。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展开想象,借助图画识字。
信息资料
生字词语卡片,课文连环画,儿歌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切入举隅:
1、谈话:同学们,你们做过梦吗?今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做了一个梦,不过他的梦可与你们的梦大不一样!(板题)
(由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谈话,营造宽松的课堂气围。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
2、观察:出示航天飞机、飞船或太空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说说对它们的了解。教师由此引出世界或我国的科技发展情况。今天让我们去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体验一下现代科技先进水平。
(由学生喜欢的图片或模型引出科技发展的话题,既实现了内容的过渡,又对学生进行了科技教育的渗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识字
1、默读课文,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借助拼音读准。读前提出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自学字词情况。相机正音,合作交流解决不懂的词语。
3、学生交流识字情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经验。(教师引导:“婆、屏、型、呜”等字可以利用熟字的偏旁认记;要注意区别“呜”和“鸣”;“喽”是语气词,可通过朗读的语气来感悟。)
4、出示儿歌,自读,齐读,指名读,巩固识字。
阿德早起要旅行,乘坐飞船是新型。 起飞时间还未到,可视电话传真情。
电话屏上见外婆,聊起畅销新车型。 预定新车无污染,动力来自太阳能。
飞船呜呜长鸣声,阿德落地未成行。 原来未系安全带,大叫一声梦惊醒。
(本课只有识字任务而无写字任各,结合本课重点指导默读的教学任务,在识字中就对学生的默读提出要求。并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的识记,特别是儿歌的引入,还起到感知课文内容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益。)
默读
1、默读课文,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知道这是一场梦? 默读前,提出默读的要求:不出声,不指读,速度要适当加快。
2、再读课文,结合文中的七幅插图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分小组讨论:阿德梦中的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写在卡片上。
4、把各组写有新科技成果名字的卡片贴在黑板上,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进行读书汇报。
(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因此充分放手指导学生读书,采取合作学习,抓住重点进行汇报的形式,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成果的兴趣。)
朗读
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叙述顺序摆好连环画,分组接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拓展
1、你认为阿德的梦有一天会真的发生吗?从阿德的梦中,自己想到了什么。
2、说说自己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或动笔把心中未来世界的样子画出来。
3、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想像,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愿望。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表现能力,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向生活的大课堂,体现学科整合思想和大语文观念。)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移居:改变居住的地方。
污染:空气、土壤、水源等混入有害的东西。
预订:预先订购。
相关链接:
1、2003年10月16日晨,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自主出舱。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中国由此亦成为世界上继俄美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2、“努纳二号”---迄今为止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太阳能汽车。
它完全以太阳能为动力。“努纳二号”是由荷兰代夫特大学的学生们设计完成的,瑞典基律纳太空技术研究中心土木工程组的学生们也参与了这辆汽车的研制工作。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太阳能汽车挑战赛中,它在31小时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3010公里的旅程。凭借如此好的成绩,“努纳二号”赢得了大赛的第一名,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70公里。
它全长5米,宽1.8 米,高0.8 米。车顶上布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它所使用的电池和人造卫星上所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是完全一样的。“努纳二号”只有三个车轮,两个前轮,一个后轮。和普通的汽车一样,“努纳二号”上同样安装了指示灯和刹车灯。如果没有阳光,它可以利用电池中储存的电力向前行驶。
阅读在线:
神话般的梦想——前苏联科学家发明人造地球卫星的故事
你可知道,在这浩渺无垠的宇宙中,最早出现的人造物体是什么?它就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成功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拉开了一场和平竞赛,尤其是在火箭和宇航技术上的相互较量。这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各自组织了一批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机构,开始暗暗地较上了劲。
1955年7月29日,美国公开宣布:要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发射人造卫星。
这时,前苏联的火箭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正殚精竭虑致力于前苏联的航天技术的发展。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美国这一消息时,心情焦灼不安,只见他在房间里急躁地走来走去。美国人准备在两年内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大大激发了他那强烈的使命感。
没有时间再考虑了!科罗廖夫彻夜未眠,他连夜赶写了一份关于加快研制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好不容易挨到天亮,科罗廖夫毫无睡意。他有些亢奋地将报告送给了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前苏联政府很快批准了科罗廖夫的报告,加快了在哈萨克大草原建设卫生发射基地的步伐。科罗廖夫受命于非常时刻,他深知这一项极其重要而且特殊的使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率领一批火箭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
凭着渊博的火箭知识,科罗廖夫知道,要把人造卫生送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必须具有足够推力的运载火箭。但是,他们当时只有单级火箭,而单级火箭的推力显然太小了。
怎么办?
科罗廖夫苦苦思索着。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他们的计划也就无从实现了。突然,他想到了“宇航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为什么不向他请教呢?
于是,科罗廖夫登门拜访了齐奥尔科夫斯基——一位影响了科罗廖夫一生的人物。
听完科罗廖夫的问题,齐奥尔科夫斯基陷入了沉思:单级火箭推力太小,那么双级、多级火箭呢?
“双级、多级火箭?”
“对!就像火车一样,一列火车可以有10节车厢,也可以有15节车厢,就看载客量大小而定。这火箭,是不是也来个‘列车’呢?”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科罗廖夫顿时豁然开朗,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列车”设想,开始设计具有理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他不断完善“火箭列车”的设想,提出串并联或并联的方式组成多级火箭或捆绑式火箭。
眨眼间,两年过去了,科罗廖夫的研制计划迎来了最关键的时刻。1957年10月4日夜晚,哈萨克大草原卫星发射基地上,一派紧张、激动的景象。
卫星发射基地的中央,矗立着一枚巨大的两级火箭。在强烈的探照灯光照射下,它是那么的耀眼,就像一柄利剑,傲然指向神秘莫测的苍穹。
发射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科罗廖夫缓缓稳步向前,亲手点燃了导火线,然后迅速撤入掩蔽部。
最后30秒、20秒、10秒……
四周一片寂静,唯有导火线“哧哧”燃烧的声音,人们紧张得连大气也不敢喘。
5秒、4秒、3秒、2秒、1秒!
“轰”的一声巨响在耀如白昼的火光中火箭冲天而起。
发射成功了!科罗廖夫和同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火箭载着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把这颗重83.6公斤,带有两个无线电发射机的铝合金小球送入了地球轨道。
当科罗廖夫和同伴们收到这个小球上发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时,他们无比激动地大声欢呼: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人类进入宇宙航行时代!”
语文园地八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意思完全相同,表达方式迥异的三个句子组成。标点和句式的不同,体现了汉语表达灵活多样的特点,启发学生写作与口语表达应采用灵活的正确的方式。
过程建议
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体会,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组内交流发现,教师巡视点拨。
启发:像这样的句子,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日积月累
这部分含有“选选认认”、“我会读”“读读背背”三项内容组成。“选选认认”安排了四组同音形近字,包含九个生字的认读任务。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拼读。通过填写,读词认真领会它们的不同含义。“我会读”中安排了四个比喻句,通过朗读,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比喻句的好处,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读读背背”安排的是名言警句的积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句子的意思,在读中感悟,进而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出示四组同音形近字,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
自主完成题目填写。
组内交流,互相检查,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利用字卡,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识记,引导学生通过读词和分析字形结构,巩固生字的识字。
我会读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句子的共同特点。
组内交流读后的发现,教师点拨认识句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句子中“把什么比成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类似这样的句子,你还知道吗?说给大家听,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读读背背
出示名言,学生自读,读通顺,读流利。
组内交流:这几句名言有什么含义?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
采用自己的方式背诵,积累这些名言警句。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以一个短文的形式,揭示了“生活当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的科学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发现的热情。在本组教材的学习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搜集身边的科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交际准备
课前布置同学搜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反映身边科学现象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把学生他成若干个小组。
过程建议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或演示多媒体资料,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内容。
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科学现象,讲述给同组的同学们听。推选出本组表现最佳的同学,向全班汇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些身边科学的奥秘。
启发拓展:课下把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办一期“科学奥秘在身边”的小报。同学间互相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书报,把学生的活动热情引向课外,提高阅读探究的兴趣。
“写一写”
这次练习提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二是写假期的打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理解好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动笔练习。
过程建议:
出示学习伙伴的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自主练笔,教师巡视点拨。
互读展示,师生简评。
展示台
这次的展示台是展示学生借到的科普读物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课前可安排学生进行有目的搜集和创办报纸活动。教学时,要拓宽展示内容,丰富展示的形式,增加展示的范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参与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和热情。这一项内容也可以与前面的口语交际和后面的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
过程建议
1、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借助学习伙伴的提示,认识本次活动的内容。
2、小组合作,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外搜集的科普图书,和小组创办的“身边的科学”的手抄报。选出优秀书籍和作品,准备在全班展示。
3、全班展示,教师适时鼓励评价,启发学生投入到课外的读书和探索当中。
宽带网
本级宽带网給出了我国古今科学家和科学成就的一些资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课外搜集和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和科学知识和发明成就。本次练习融阅读训练、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培养、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教学中要充分理解题目的含义,组织有效地学习活动。为使活动进行得深入到位,课前教师可针对题目内容进行适当布置。
过程建议
1、出示短文,学生自读,了解短文介绍的内容。
2、谈话:你们还了解哪些我国古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他们的成就?试着在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适当整理,向全班汇报。
3、启发:我们还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和科学成就呢?交流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4、学生读书,搜集。(可以延伸到课外)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搜集的展示。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