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新学网 > 语文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 天游峰的扫路人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一、插图引路 熟悉老人

傍晚时分,我下了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天游峰,游兴未尽,踏着暮色,沿着小溪散步。这时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由远到近,一声比一声分明。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 。

生答:是一位精瘦的老人。

生答:是一位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运动鞋的老人。

生答:是一位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路面的老人。

生答:是一位面色黝黑,眼睛炯炯有神的老人。

生答:是一位年龄已经七十的老人。

生答:是一位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石阶的老人。

……

课一开始,老师用声情并茂的导语,加上线条简洁、人物鲜明的挂图,将学生带进了文本所描写的特定场景中。然后,启发学生从老人的年龄、相貌、神情、穿着、工种、职责等方面来具体描述。这样,一位慈祥、和蔼、可亲的老人出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与文本平等对话作好了铺垫。

二、切身体验 感知老人

热情的老人把我引进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热茶。我俩的心灵沟通了,开始聊了起来。我问:“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累吧?”

1、同学们,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天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你们觉得他工作累吗?请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一说。(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讨论交流)

2、出示字幕: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 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1)这句话值得研究:“一根银丝”指什么?(天游峰的石梯)

这是一根怎样的“银丝”?(从空中抛下来的、飘飘悠悠的、风一吹似乎就能断掉的银丝)

石梯为什么有这般的感觉?(石梯太多、太险)

(2)银丝般的石梯高耸入云,与天相接,在这样险峻的山路上扫石阶,能不累吗?要读好这句话,注意读好哪些词语?(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这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游峰山的高和陡,突出了石阶的多和险,衬托出老人扫路的艰辛和劳累。老师先让学生感知语言,然后在三个问题的追问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与文本对话,最后图文并茂练习感情朗读,学习文本,积累语言。

3、出示字幕: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地扫上去,再一级一级地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这一段的四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又主要写了什么?(四人合作探究)

(2)汇报交流

第一句:从一连串具体的数字中感觉到天游峰的石阶太多了,老人从早扫到晚,真是太累太累了。(指名读、齐读)

第二、三句:轻装上阵的游客们等石阶都累成、喘成这副样子,更何况七十岁的老人要一级一级地上下扫呢?我说,他的工作真辛苦呀,真辛苦!

同学们,现在就来假设一下:我们的教室在四楼,如果你爬上五楼会是什么感觉?(气急了)如果你登上十层楼会是什么感觉?(气喘吁吁)如果你登上二十层楼会是什么感觉?(大汗淋漓)如果你登上四五十层楼又会是什么感觉?(摊倒了)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就有五十层楼的楼梯那么多。我想:老人这样扫上扫下,一定累得够呛!

第四句:想着老人每天在顶天立地的九百多级石梯上来回扫,我不敢想象,我难以置信。我禁不住倒抽了一口气,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人家的工作是多么辛劳呀!

这四句话的主要内容是老人工作的劳累。第一句以石阶的多来突出老人工作的劳累,第二句从游客的反应来衬托老人工作的劳累,第三句我的想象到第四句我的敬佩都流露出老人工作的劳累。让学生熟读文本,讨论文本,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身体验老人工作的辛苦。

(3)多么不简单的老人呀!让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读出对老人深深的敬意。(齐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老人工作的劳累,文章从四方面来写。教学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主要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工作的劳累,就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让他门回忆自己爬楼梯的感受。这种情景的创设,沟通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对文本表达的感情越发真挚,对文本的理解领悟也越发透彻。

4、刚才,从大量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老人工作的辛劳。现在,听听他自己怎么说?出示字幕: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老人说的跟我们想的一样吗?

(2)他认为不累的两点理由是什么?强调说明哪一点?(欣赏风光)

(3)请大家来想象一下:这好山好水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老人看了会流露出怎样的神情?甚至会说些什么?用两三句话来说一说。

生答:一棵苍劲的松树从悬崖壁上斜伸出来,郁郁葱葱的枝叶就像伸出的手臂,欢迎着四面八方的朋友。老人看了,心中默默地说:“我要像这遒劲的松树天天矗立在这天游峰,比比我俩谁的劲头足?”

生答:石梯旁卧着一块巨石。上面经过岁月的洗刷已经没有了棱角。游客们走累了,都去搁一下屁股,歇会儿脚。正巧一个小孩在喊:“妈妈,坐会儿!走不动了!”母亲指着扫路人说:“爷爷,边走边扫都不累。宝宝,要勇敢、坚强!”老人听了微笑着点点头。

生答: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着,潺潺的流水声吸引了老人。他伫足观赏:那活泼的小溪眼见前面有石块阻挡,有的俏皮地蹦了过去,有的诙谐地从缝隙中挤过。老人哈哈笑了:“就像我调皮的孙子。”

……

这一草一木,这一溪一石,这一花一鸟,开阔了老人的胸襟,陶冶了老人的性情,锻炼了老人的意志。对于天游峰的一切,老人都情之深,意之切。正因为如此,所以老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 (指名读、齐读)

扫路人所说的这番话的理解,要走进老人的世界,要走进老人的心田。教学中不光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对文本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尽情想象好风景,真情流淌老人的感受。这样开发资源,真是的让学生领悟到好山好水好风光给老人带来的乐趣,老人与山的情深意切。

三、斟字酌句 领悟老人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老人。他(引读)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一)我又问:“您老有60岁了吧?”

1、老人是怎么回答的?(自由读第10小节)

2、老人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概括说一说

3、老人早该退休了,还舍不得离开天游峰。这是为什么?

(喝的是山下冒出来的雪花泉的水,吃的是山坡上开辟的空地亲手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大量树木排放出的新鲜氧气,还有林间美丽的花儿和可爱的鸟儿作伴。看来,老人生活的一切都是天游峰给予的。)

4、老人开始说“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后来又说“我能舍得走吗?”反问语气更加强烈地说明:老人要与大山终身为伴,要回报天游峰的养育之恩。

(二)听完老人的话,我激动不已,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1、老人是怎么说的?反复体会,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豁达、开朗)

2、老人说30年后,仅仅请我喝茶吗?他的言外之意,谁能读得懂?

生答:30年后,我照样每天扫上山,每天扫下山。

生答:30年后,我照样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梯。

生答:30年后,我照样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生答:30年后,我照样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

3、这位老人只要生命不息,扫路不止。他的这种精神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说——自强不息。

4、指导读好老人的这句话,读出老人的性格和精神来。(个性朗读)

(三)老人说罢就朗声大笑。这笑声惊动了(引读)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1、多有意思的一对宿鸟,飞出又飞回,离不开竹丛,就像老人离不开天游峰,离不开这个养育他的家。

2、齐读: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这里仅仅指笑声伴随我吗?又仅仅伴随到住地吗?请你们拿出笔来,把这句话来改一改,看谁改得好,该得妙,该得耐人寻味?

生答:老人的自信、豁达和开朗,一直伴随我永远,永远……

生答:老人的自强不息和自信豁达,将一直激励我把握生活的小舟,永远向前驶去。

生答:老人自信豁达的笑声和自强超脱的精神,是我人生路上的向导。

生答: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浑厚爽朗的笑声,伴随我走向人生最亮的闪光点,让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辉煌。

生答: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

这部分教学是文章的难点,又是文章的中心。教学时,有的采用概括归纳,然后寻找原因;有的采用层层剥笋,先理解表面意思,再深究言外之意;更有的采用个性朗读,动笔书写,展示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递进式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更是超越了文本。学生的理解深入了,学生的情感升华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古稀老人长年累月地清扫着一级级石梯,凭的是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位老人在同学和老师的心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老人是一本书,天游峰也是一本书。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好好去品读《人与自然》这本大书。

整堂课的教学,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赞赏。教师只有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开发教材和整合教材,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设身处地去读去想,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真切体会作者感情。只有潜心会文本,走进教材人物的内心,从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知人物,领悟人物,才能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感情真挚。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也只有潜心会文本,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才能追求窦桂梅老师的“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尊重学生,超越学生;尊重课堂,超越课堂”的阅读境界,才能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才能使学生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得到和谐发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