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网首页 语文 数学 物理 化学 作文 感动 心灵鸡汤 人生感悟 名著知识 成语大全 唐诗 宋词 名人名言 英文词典 登录

沪教版六上:《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认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交待教学目标: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1、了解“说” 的文体和作者;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

⒈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多媒体大屏幕显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谥号元公。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结合大屏幕显示的读音、重要词句意思提示。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1)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发表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应读出不同语气来。(2)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的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以下一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应长一些。(3)“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后面的内容应读出层次感,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表示品格的句子宜读得稍重一些。(4)“菊之爱”应读出惋惜之意,“莲之爱”读出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应读出讽刺之意。

3、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美感。

五、合作探究:

大屏幕提示:

1、课文中那些句子是描写莲花的形象的?

2、作者从那几方面描写莲花的形象?

3、表现了莲花什么样的品质?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六、达标反馈:

大屏幕显示:

一、文学常识填空:

1、《爱莲说》作者( ),( )代著名的唯心主义( )家。字( ),道州营道人,谥号( )世 称( )。

2、“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既可以( )、( )事

物,又可以发表( )。

二、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濯清莲而不妖( )

a、妖艳 b、妖怪 c、美丽而不端庄

2、香远益清( )

a、更加 b、有意 c、益处

3、亭亭净植( )

a、亭子 b、耸立的样子 c、美丽的姿态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a、玩耍 b、玩弄 c、游玩

七、布置作业:

1、我国文学宝库中有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你能找到一些吗?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衬托的手法;

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大屏幕出示古今有关荷花的名句或诗歌。同时让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莲花,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1、请学生回答作者对莲花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

提问: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志向?

明确: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了解衬托的写作手法:

1、提问: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和牡丹呢?这对写“莲”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联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

世人爱牡丹,其实是慕高贵,在他们眼里,牡丹是高贵的化身。我不爱牡丹只爱莲,不就表明“我”不贪慕富贵、名利吗?而这一切正是君子高贵品质之所在。所以牡丹对莲起到了反面衬托的作用。

2、学生质疑:“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如何理解“菊之爱”与“莲之爱”的不同?

教师点拨:“晋陶源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联系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及作品,知人论世,我们发现“菊之爱”有两层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作者写“菊之爱”的本意是: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写菊是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3、归纳:在作者眼里,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学生讨论明确: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君子。

4、学生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四、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我喜欢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我喜欢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____。

五、布置作业:

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