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我对本诗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多读,从多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然后再读写结合,大胆创造,写一写诗歌,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二、学习任务分析与教材内容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感情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体会对比手法,并真切感受到做人的真谛,能试着以仿写诗歌的形式去表达出来。
三、学习情况分析与学生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诗歌,而且通过自学第六组《轻扣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诗的格式形式已有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已积累了六年级的语文素养和学习经验,对于诗歌的内容不难把握。
四、教法、学法分析
1.从入题开始,让学生走进历史去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促进理解课文内容。
2、多层次的指导学生去读诗;分句读,分段读、对照读等灵活多样的朗读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4、读写结合,提升情感认识。
五、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感情朗读,体会该诗强烈鲜明的爱憎之情,
②.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③、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多角度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义,悟写法;
②.读写结合,深入升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②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中“永生”的道理,塑造自已美好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中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3、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三)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 仿照诗歌形式,采用对比手法写一首对人生看法的诗歌。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思想及突破策略:
“重点”主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解决,对于“难点”,在学习时教师应用适当方法的引导与适当的点拨。如对照,适当拓展知识等方法。
六、教学环境(媒体)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录音视频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可选)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㈡指导朗读,初识文本
㈢自由朗读,初步感知㈣探究发现,走进文本㈤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㈥拓展认识,深化情感㈦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计划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备注 | ||
㈠、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5分钟 | ①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②对于鲁迅,你了解的都有哪些呢? ③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2年了,72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一面》这两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④介绍时代景, 出示课件(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一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 学生齐读。 自由谈一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 指名读背景介绍 | 为新授课作铺垫 | |||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10分钟 | (一)听一听: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听完录音,你觉得朗读的那个人,朗读得怎么样? 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⑴、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画出来。 ⑵ 、诗人对这两种人各作了怎样的描述?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标示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同学们评议 (三)再读诗歌 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想想从中读出了什么? 朗读要求: ①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②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③分男女声部,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 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学生初读,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然后设计朗读、自由朗读 学生边读边想 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 | 由听到读,由模仿到自主,由顺读再到重新组合诗序读。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 |||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5分钟 | 小组合作议一议。 1. 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2、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①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请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②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什么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自己要送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 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学生概括、补充 |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 |||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6分钟 |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把对应的成语用直线连接起来:
2、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 学生回答完毕之后共同连线。 指名回答老师的问题 | 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所要表达的情感 | |||
五、拓展认识,深华情感 4分钟 | ①、谈一谈 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②、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知道的两类人物 学生齐读 | 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认识 | |||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10分钟 |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 学生动笔写作 | 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
九、板书设计
20* 有的人
有的人 有的人
死了,活着;活着,死了;
死的是躯体,不死的是精神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