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杉、矶、曼”3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父亲外貌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4、领悟作者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2、领悟作者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汶川地震视频。
二、导入
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国家、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无数的生命在瞬间永远地消逝。在灾难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凭着坚强意志与信念生存下来的幸运儿,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先人后已、为救护他人而牺牲的英雄。
其实,这样的灾难还很多。
1976年7月凌晨,我国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24万人死亡,83万人受伤。
1999年2月,台湾发生历史上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1700人遇难,3500人受伤。
1994年1月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经济损失约300亿美元。面对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一场灾难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他们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人公,请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三、检查预习
(一)检查生字认读与课文朗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随机正音,读错的生字顺势强调写法。
2、屏幕呈现含生字的重点句子,强化流利朗读的效果。
(二)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到底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杉、矶),一位年轻的父亲冲向学校寻找儿子(曼),在别人都感到绝望也没人帮助的情况下,他连续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
——渗透记事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父与子分别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这对父子,你会用哪个词?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呢?出示文章结尾段,并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四、细读文本,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一)走近父亲
1、体会父亲的坚定
(1)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呢?这节课,让我们先走近父亲。请你默读课文3-12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2)交流:
①“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a生谈体会 b师引:在这36个小时内还发生了什么?--阻挡
c在这36个小时中,他不仅要竭尽全力地挖,还要抵挡外界的干扰,都有谁来阻挡过他?请大家浏览5—9段。
d地震发生时到底有多危险?我们看一段视频。
e一些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都是如何阻挡他的?(让学生扮演成不同的角色来朗读。)
f在这三十六个小时内,不停地有人来阻挡他,可父亲仍在挖。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启发学生体会父亲的“坚定”)是什么让父亲如此坚定?让我们一起再从父亲的回答中深刻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师:其他父母都走了,好心人也劝他离开,他问──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劝阻他,他还是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警察下了命令,他仍然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通过反复诵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反复叩问,体会父亲救子心切的坚定信念,感悟平实语言背后蕴含的殷殷深情。)
g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启发学生读第三段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高兴的事、伤心的事、后悔的事……)现在发生地震了,“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对儿子的——?
一句爱的诺言,一种坚定的信念,你怎样读?父亲站在废墟边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心里充满了希望,你会怎样读?(学生通过吐字轻重、语速快慢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给了父亲必胜的信心。不论发生什么——(生接着读: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2.体会父亲的坚强。
师:此时,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干什么?12小时过去了,父亲还是在——;24小时过去了,父亲仍然在——;36小时过去了,父亲依然在——。
此时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默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你们感受到父亲可能会经受哪些困难?
(想象父亲可能经受的困难,填补了课文空白,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想象、表达能力。拓展了文本,感悟了真情。)
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教师朗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学生带着想象来读这句话。
是的,一位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认为这又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学生体会坚强的父亲)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使父亲如此坚定和坚强?(启发学生:父爱)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读(配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的句子,通过拓展想象,深刻地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下节课,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写生字,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3、继续领悟作者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感受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回想事件 铺垫感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不顾他人的阻挡,凭着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意志,坚持挖了38个小时,以至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每个人都被父亲对儿子那坚不可摧的爱而感动,他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二、细读文本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父亲挖呀,等啊,盼啊,终于迎来了奇迹,那一刻,他听到了什么?儿子会怎样喊?你们想感受一下他们重逢的喜悦和激动吗?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12—24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处让你体会到阿曼达的了不起?(小组讨论交流)
2、体会儿子的勇气信心(阿曼达在废墟下鼓励同学们)
(1)师:在废墟下,那会是怎样的环境?(学生想象、感受废墟下一团漆黑,没吃的,没喝的,随时会坍塌或爆炸)
(2)几个七岁的孩子已经被困在瓦砾堆里38个小时了,他们有的可能会——;有的可能会——;还有的可能会——。(启发学生从孩子的神态、动作、语言方面来想象,并要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3)当阿曼达听到小伙伴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拉着他们颤抖、冰凉的小手时,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阿曼达?(学生体会有勇气有信心的阿曼达)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拓展文本内容,将当时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阿曼达的勇气与信心)
(4)是什么赋予阿曼达如此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读这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体会儿子的先人后已(阿曼达让其他孩子先走)
(1)就阿曼达的语言启发学生体会:阿曼达关爱他人、先人后已
(2)师:可是阿曼达,你已经在废墟下待了38个小时,你才七岁呀!是什么信念驱使你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齐读——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抓住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引领学生揣摩文字的魅力,诠释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在品读中提升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就这样,孩子们得救了。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感人的场景。齐读最后一段。面对此情此景,你们想说点什么?(自由发言)
三、总结延伸 回味亲情
是啊!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使自己是多么的坚定和坚强;儿子因为父亲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这节课我们深深领略了这对(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他们真是(指板书)——了不起
(配乐)有人说: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读一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再次感受亲情的可贵。
四、学习生字 夯实基础
板书设计:地震中的 父 与 子
坚定 勇气信心
爱
坚强 先人后已
了不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