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理清本文叙述顺序。
2.通过朗读人物个性化语言,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3.通过逻辑推理以及人物性格的比较,学习晏子遭受侮辱时,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侮辱,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优秀品质。
4.激发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准备
查找晏子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幻灯。 老师平时喜爱旅行,去过不少地方,其中有一处名胜的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请你们从右到左,读一读匾额上的字,(“规圆矩方” 矩字多一点)读了之后,你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所说的哪些俗语?
学生自由发言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小结:大家发现了没有,矩字还多了一点,也就是告诉我们,规矩要多一点,比如上课,又比如这个人……(出示半课题 晏子)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应该知道,他原名叫( ),为什么叫子? (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人的尊称。)类似的人物你还知道哪些?
通过预习,你还对他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政治家 外交家……)
正如大家所说,晏子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他的许多事迹被记录在一本名叫《晏子春秋》的书中,大家在课外可以去看一看,读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春秋》中的其中的一个故事,那就是《晏子使楚》,(幻灯补充完课题)
请大家打开课本,老师分别请几个同学来朗读,请他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其他同学,请你们仔细听读,划一划难读、难些的字词。听完可以说说读的同学的长处,也可以提一提意见。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1.请学生读1-3自然段。
注意:大夫 侮辱
2.读第4段
注意:临淄 拱了拱手 瞅 敝
适当提示:儿话的词语
3.读第5段
字形:淮南 枳
积累词语:得意洋洋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 划一划 读一读
小结:我们请几个同学朗读了一遍,读的都很不错,听的同学也很认真,同时我们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想想,如果有客人远道而来,你会怎么做?
晏子作为外交官出使楚国,楚王按道理也应该热情招待才是,可是事实是这样吗?请大家再快速仔细地浏览一下课文,划一划,说一说,令你感到非常气愤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晏子进城门,楚王知道……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这个句子为什么让你如此气愤?(学生自由说 师适当补充)
2.“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没有人了吗?”
这个句子找得好,特别是有一些词语,是不是让你感到更生气?
品味:瞅:不正眼看 速度很快 冷笑:看不起
谁能想象一下当时楚王的神情和动作,表演一下?
结合刚才学生的表演,读出楚王当时傲慢狂妄的语气来。
3.晏子赴酒宴。
“当他们吃的正高兴的时候,……是齐国人。”发生这件事这是偶然的吗?(故意安排为的是什么?取笑晏子和齐国)
品味:笑嘻嘻 这是怎么样的笑?
小结:大家找到那么多令人生气,让人愤怒的句子,真好!但是你们知道楚王三番五次这么做,为了什么吗?课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呢?(相机板书:侮辱)
再读一读句子,用一用你们所知道的成语来形容楚王。(仗势欺人)
你们生气极了,是不是晏子也和你一样,被你们气死了呢?找一找晏子使楚的结果吧!你们还生气吗?哪些词词读了令你高兴?
(相机板书尊重)
不敢不 (还可以怎么说)整句话也可以怎么说?
小结:请大家看黑板,我们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楚王的态度前前后后竟然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外交家晏子究竟说了哪些话,使楚王的态度有了这么大的转弯,请大家第3次仔细地读课文,读一读、划一划。
四、读课文,解决疑难。
1.钻狗洞 “晏子看了看,对……国家。”
做练习: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这是一个狗洞,如果我钻了,那么楚国就是( ),楚王就是( )。
2.说楚国没人。
晏子严肃地回答:“……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晏子说的话,让你们感到齐国的人真( ),用我们现在的修辞手法来说,他是用了( )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的。
3.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拱了拱手,说:“蔽国有个……所以被派到这里来了。”
做练习:最有用的人是上等人,那么“最不中用”说明楚王既然认为晏子是( )人,那么按齐国的规矩,下等人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国。
4.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做练习:“水土不同”:淮南的各种水土条件好,橘子又大又甜。
淮北的各种水土条件差,橘子又小又苦。
同样道理:因为齐国的社会风气( ),所以人们在那里( )。
因为楚国的社会风气( ),所以连( )的齐国人也( )。
总结:是啊,学到这里,我们认为,正式因为晏子的( ),使楚王不得不改变姿态,由开始对晏子的侮辱变成了最后的尊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展示名人赞扬晏子的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