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3、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大家谈得真好,你们不仅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二、作者简介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字词积累
(1)字音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è 惩罚chéng 虐杀nüè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ò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憔悴: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嫌恶:厌恶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三、出示目标
四、课文分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看看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我的心只得(沉重)
2、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我”和小弟对待“风筝”不同态度的句子。
(弟弟:最喜欢 我:嫌恶、向来不爱)
3、找出文中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语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张着小嘴呆看出神小半日惊呼 高兴地跳跃 体现弟弟的天真活泼)
当“我”发现小兄弟偷偷做风筝后“我”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伸、抓、掷、踏,这些动词体现了我对风筝的厌恶。也说明“我”对小兄弟的管教粗暴。)
4、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那是什么原因让哥哥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过错呢?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在课本中划出相关语句
(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想到的方法有:一是送他风筝,二是讨他的宽恕。他是讨弟弟的宽恕,结果弟弟全然忘却。)
(二)再读课文,研习内容
1、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毁坏弟弟的风筝)
2、我为何要毁坏弟弟的风筝,弟弟为何不反抗?(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理解)
(“我”认为管得对,弟弟应该认真读书,做有出息的事。弟弟认为管得正当,自己做风筝犯了错,自认该罚。一个认为管得对,一个认为应该管,他们都默认封建礼教下的“长幼有序”的教育方式。)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4、“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
(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不那样认为,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再也没有补过的机会,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沉重、悲哀。)
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知错就改,自我反省)
(三)疑讨论,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
1、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看见风筝,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那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最后一段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怎样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严威和冷气”?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4、对于文章主题的探究(多角度分析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1)亲情(2)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3)鲁迅的自省精神(4)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现象
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你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附阅读题答案:
1①wù形容突然醒悟。②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2
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 害怕、绝望 | |
愤怒,抓断,掷,踏。 | 气愤,傲然 |
3、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4、“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5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后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6有动手实践能力,创造精神。7、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受谴责,可谓“不幸”。 不能,换为“有幸”,“我”良心遭受到谴责,心灵受到惩罚的沉重的心情就表现不出来。8、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