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螳螂捕蝉》 | 讨论记录及教后记 |
教学要求 |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 |
教学重点 |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 |
教学时间 | 1课时 |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乘虚而入”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乘虚而入”的意思是:乘着吴国正在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防备,趁机攻打吴国。 (2)理解“不堪设想”(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会向很坏的、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堪”字的意思就是(能够、可以) (3)吴王如果固执己见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 (吴国将被灭亡;吴王自己也将被处死,然后尸体会被挂在城墙上;吴国的老百姓们也将过上逃难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说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4、这时候,君臣之间会又怎样的对话呢? a、出示:“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的基调)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b、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王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合作演一演对话的情境。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精彩!可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课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课文中哪部分写了故事的结果。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现在,同学们再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一定会得心应手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2、尝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给文章分段吗?想个小标题。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