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本文的教学,我力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通过读书,学生走近作者,走进课文,领略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形成强烈对比。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的景观。
2、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的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
(师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回想,文中哪些语言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生交流文中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三句话,然后齐读。)
小结:作者为什么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呢?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宏大的规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中,去感受它昔日的辉煌。
二、细读课文,感受辉煌
1、自主阅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批注体会。
2、同桌交流感受。
3、全班交流,师随机引导。
a、建筑宏伟(第三自然段)
(1)、学生谈体会,读语句。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段话,边读边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美景,看看谁能陶醉其间。
(3)、指名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让我们所有人和你一起陶醉在圆明园的美景中。
(4)、引导想象,再现美景:
老师仿佛来到了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看到了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静得像一面镜子,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湖面上,多么迷人呀!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想象,交流)
(5)、引读分类: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走进圆明园中,细细观赏: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还有很多景物是……。园中不仅有……,也有……。
(6)、引导表达,激发情感:欣赏完这么多的美景,你最想说什么?
(7)、就让我们置身圆明园中,一览那迷人的景观。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这迷人的景观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园中还有什么景观呢?(学生结合资料谈)
(8)积累语言
这么多的美景,这么美妙的语言,想不想把她留在脑海中?自己练习练习。(课件出示填空)
展示背诵。
b、文物珍贵: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齐读第4自然段。“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珍奇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资料,从时间之长、物品之多、价值之贵三个方面体会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三、研读“毁灭”,激发情感
过渡:同学们,圆明园的美景让世人为之倾倒,为之惊叹!然而,在1860年,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典范,这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被英法联军的一把火毁于一旦。让我们一起目睹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
1、目睹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你最想说什么?
带着我们的愤怒,带着我们的仇恨,读这段话。
2、你从哪些字眼、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英法联军的残暴、野蛮?
(“侵入、闯、掠、烧,凡是、统统、任意”等)
3、无情的大火连烧三天,同学们,一天多少个小时?三天呢?对,72小时,又是多少分钟呢?4320分钟哪!它烧毁了整个圆明园,带着我们的痛惜之情,读:“为了销毁罪证,……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4、前后联系,对比阅读:至此,圆明园中所拥有的一切,都没有了:圆明园中没有了……,也没有……;没有……,也没有……。园中没有了……,还没有了……。园中不仅没有……,也没有……。不但没有了……,还没有了……。
(边读边擦掉板书)
5、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指导朗读。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学生交流想法)
2、假如此时你正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什么?请写在文中的插图旁。
总结:历史将耻辱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可圆明园的大火永远也烧不毁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北京2008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的圆满闭幕,嫦娥二号的顺利升空……无不让世人看到了祖国腾飞的脚步。同学们,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设计】
圆 明 园 的 毁 灭
建筑宏伟
辉煌 化为灰烬
文物珍贵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