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中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些不可泯灭的品质,它深入人的灵魂,也决定着人一生的抉择,无论时代与社会如何变迁,也要坚守自己的准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描写一个普通靴匠坚守自己本分而付出生命的小说。
<板书:题目>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这篇小说之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高尔斯华绥,同时也了解本篇小说的背景。
高尔斯华绥( 1867-1933),生活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 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取不符合实际的广告招揽客户,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确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挤压扫社会边缘的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整体感知
(一)了解了作者和小说的背景,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次的学习目标:
1、
2、
(二)文本研习
小说这种文体同学们应该相当熟悉,一般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下面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速读小说,看看在鞋匠格斯拉先生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然后请同学们将这个故事简单的用两三句话概述一下。
明确:格斯拉是一个技艺精湛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日见清淡,可怜的老头最后饿死了!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鞋匠格斯拉的死以及死因在故事的结尾部分通过“我”和年青人的对话告诉我们,我想请同学来演义一下这番对话。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格斯拉的死?对于格斯拉的死当时的人是怎样看的?<或者说那个年青人怎样看格斯拉这个人的?>
明确:格斯拉是饿死的,他饿死是由于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皮革和房租上,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人们觉得他是个怪人,“他的死是件怪事”
小说中除了年轻人的述说,在小说前面的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鞋匠的“怪”以及他的与众不同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小说看一下格拉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找出文中对格拉斯的描写,并说说你怎样看待他?
明确:作者对格拉斯的描写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同时有细节描写.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找到的情况.
a “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漫姓氏的\'格拉斯兄弟\'的招牌”这里暗示主人的朴实忠厚,不做任何跟靴子无关的广告
b“为什么老不更换”“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表现格斯拉兄弟的高超的手艺同时也暗示兄弟俩不与时代同步
c“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模范品”表现了格斯拉兄弟的技艺精湛“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作者在这里采用白描的手法来描写格斯拉先生,从外貌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敬业精神,他长的像\'皮革制成\'有点儿僵硬迟钝但是眼睛里却含蓄着朴实严肃迷恋着理想。
d“人们是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说明了他的技艺精湛,同时在这一部分中也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e 37.38页“他的店里从来没有人的…….像从靴子梦中惊醒”来了顾客格拉斯先生才慢慢从而楼的工作室出来,这些说明了他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忘我的精神.
“一边继续注视手里的皮革……送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了”对工作的热爱及痴迷,
对于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又有批评有爱抚的看着……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说明格拉斯先生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以及他对工作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f“如果我不能把他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说明了格斯拉先生讲究诚信,追求完美
g“那不是我的靴子”
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
“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蔑视和憎恨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态度)。
“我很快就失业了……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写出了在大工业公司的挤压下格拉斯先生支掌的劳累和艰难,精湛的手艺,诚实的品质,也挽救不了店铺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格拉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但是他一如既往的沉浸在自己的靴子梦想中,为“我”量尺码,给我最好的靴子。
在我收到靴子的时候发现了他的帐单,帐单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呢?他有什么作用呢?
说明格拉斯的生活已经维持不下去了,同时预示着故事结局的不祥
作者在他的最后这次的定货中写的非常的详细,他写到格拉斯先生……那么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它起什么作用?
为人物的死作铺垫,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最后作者通过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为了求质量费时长,他不惜成本,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最后饿死了.
这样一个技艺精湛,朴实严肃,踏实诚信的靴匠竟然饿死了,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格拉斯恪守职业道德,不肯“因时而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是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格斯拉凭自己的经验知道,如果随波逐流,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可能发财.但是在大公司的挤压呀,他宁肯饿死也不放弃一个靴匠的职业追求.他认为靴匠不能不热爱皮靴,粗制滥造是对职业的亵渎,也是对他人格的侮辱. 因此直至生命结束他仍然坚守靴子的品质.
四、拓展:
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为了利益有的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他们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自出?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讨论了格拉斯的品质,手艺是靴匠的生命,对于手艺的执着实际上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即便是面临生存危机,本分的靴匠仍然执着于自己的 “靴子理想”“他做了顶好的靴子”他把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了,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中的怪人,但是他身上却闪耀着不同凡的人光辉品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