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张老师眼中有两样东西,一是学生:整个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主的、个性的发展状态中,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非常积极,使课堂上精彩的发言络绎不绝。还有就是文本,张老师时刻让孩子去面对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与文中对话中生成,生成了孩子属于自己的思想,生成了孩子的对语言文字的体验。]
[学生评价]:本次现场评价摘自河南侯长缨老师记叙。
一堂课的好与坏,学生最有发言权。当主持人下课时采访同学们这堂课怎么样时,又一场精彩出现了。
“张老师很亲近,不像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当我们提出问题时,他不直接答,而是让我们自己先想。”
“张老师和我们一起学。”
“他很幽默,很好玩。”
“我给他打100分。”
……
当张老师要求说缺点的时候,有同学说:“我们还有好多问题要说,他下课太突然了,我们还想学。”
最后,当翼然让两个同学对张老师说一句话的时候,有一个说要张老师签名,另一个说:“让校长开高薪,让张老师留下来。”
听着孩子们纯真的语言,听课的老师笑了。
这时,张老师说:“我要真留下来就麻烦了,这堂课是我做了充分准备的课。要是平时
讲课就不是这样了,没有时间备的这么细。你们最应该感谢的是天天跟你们在一起的你身边的老师。”掌声雷动。在场的人被张老师的真实再次感动。
评论:多角度的思索与剖析
周益民(江苏省特级教师):
对于张康桥先生,我是很怀着敬意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位栖居在课堂中的思想者。
曾经不止一次置身张先生的课堂,与学生同笑、同乐,待一切消散,总觉还有一种别样情怀挥之不去,似乎是目前的语文课堂已很难觅寻的存在。此番观摩“林冲”一课,始觉是课中透视出的力度冲击了自己的胸扉。
何为力度?我们发现,离开张先生的课堂,甚或尚在课中,自己就常常会起了一种冲动,一种急于思索的冲动。不是吗?“林冲”的教学没有陷于很常见的情节的窠臼之中(情节本也是小说的一大特征),简单勾勒完故事线索,教师即抛出人们对于林冲的一段不同评价,引导学生思其意,索由来。于是,其后所有的活动进行就都浸染着思索的光影了。你看,读也好,想也罢,所有的行为还不都是为着那一句话?管它课堂飞得再高再远,心中的维系兀自不变。最妙在课末,教师出示的三个观点着实有些叫人无所适从——这正是教者期待的。冲突与矛盾之中——“请你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浒》”,这时我的心是突的跳了一下的,我感到内心里升腾起了一种说不明白的东西。我知道,对于这些孩子,这节语文课还远未结束。
我常常在想,我们的“语文”到底能给予孩子们什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我也在想,正在学着语文的孩子们到底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我们总是把童年视作成人的预备,把童年的学习只是视作成人生活能力的获取。于是,“语文”的教义就顺理成章地异化为习得那些所谓的先见的话语模式及话语规则,成为成人“说话”的“话语准备”。
于是,公共性话语淹没了我们的课堂。在张先生的课上,我读到了叫做“今天”的孩子们,我也读到了叠印着大写“人”字的语文。更准确地说,是“悟”到了。教者毫无半点说教,孩子们是在笑语盈盈与愤悱冲突中接受的润泽与启迪。
这种“力”的聚集效应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人”的挺立与独立,是内心的自由与豁朗。是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水浒”,每个人都应该为拥有自己的“水浒”去思索。——语文就该这样飞得更高,更远。
薛瑞萍(安徽省青年名师):
一气贯注的好课——我的读,可不是“拨草寻蛇”。是大江东去的浩浩荡荡。
试着想象课堂现场,结果是满耳声音——学生在步步提升的体悟中,步步提升的精彩朗读。
一直以为,读好了,就不需要讲了,今天得到了验证。因为对于语文而言,懂得永远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血随之冷随之热动情。无疑,张老师做到了——以“拨草寻蛇”的轻盈灵动。
最好的课,应当有“跳出”的部分;跳出的部分,不可能是面向全体的能力和兴趣,一些人会感兴趣地去读和思考,一些人会以后想起来,这粒美丽终于在水分和气温适当的时候发芽,一些人是春风过驴耳。山高水低,各随其——此境最妙。
“我的意思就是请你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浒〉。”——自己的眼睛,轻轻抛出的这个话题,省了老师多少劲。但省的很妙,因为惟有自己思考得到的,才是确实可靠的思想成果。
物以类聚。王小波说——你有最美好的思想,我也要抱定了自己不够高尚的。只因为那我的思想。我可不想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美好思想的鸡窝(大意如此)我深爱之。
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在学生中间复制自己——这跟遗传不可战胜无法克服一样。这是师生都没有办法回避的宿命。
张老师这里的复制,是不做设置的复制,是放弃该放弃的牧师职能,是拒绝复制的复制——复制自由思想。让孩子在阅读中,成为自己,或许这是“童年的语文”之真义。
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林冲棒打洪教头》,课眼是“打”。这打体现的是充满矛盾的林冲的一生性格的缩影。作为教者,只有走到林冲的心里,方能“打”出味道,方能“打”出力量,打出性格,打出性格,进而打出教学的风格。
“仁忍”的气度
学生说林冲是一个很能忍的人。高俅不杀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会上梁山的。没有“把得牢”爱情、没有“把得牢”事业……发配路上,没打洪教头之前,仍以期相安无事、平安到达发配地,可谓够“仁”的了。当他的脚被
“滚汤”泡得红肿了时,明知是董超、薛霸有意所为,可还是忍气吞声,“自去倒在一边”睡了……
师:林冲可是禁军的教头,怎么连说“不敢,不敢”呢,他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我现在是一个被流放到的犯人,不能再惹事生非了,不能给柴大官人惹麻烦。生:他会想,人家柴进好好招待我,我给柴进一个面子,不和洪教头计较。
生:他是柴进家的教头,我可要给他点面子。
生:林冲也给自己留点余地,万一真打不过别人呢。
师:是的,林冲说“不敢,不敢”,一是不想再惹祸事,二是考虑柴进面子,三是也为自己留有余地。同学们可说得真好。你觉得这林冲——?
生:真为自己想得周全!
师:(板书,想得透。)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他还特能忍。
师:如果你是林冲,如果别人一再强调你是犯人,还嘲笑你没真功夫,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非常气愤。
生:我不理他。
生:我会这样说:“大家好,我非打死你不可。”(众笑)
师:特殊的时候我们要用特殊的词来表达的情感。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题目叫做《狗日的粮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有时候两个十分要好的同学见面互相称呼“野猪”来表达亲昵之情。这里这位同学用“***”说明实在是忍不住了。但林冲还是——
生:(齐)忍住了!
“林冲怎么想的呢?”“要是你不你会怎么想呢?”
教师没有一处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这样引导。当然,我们可以把林冲所受之难一股脑儿告诉学生:一首诗,一篇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须知,此时张老师的“两引”,无声胜有声,绕梁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诗书境界的最好媒介,生硬的剖析无疑已成多余。
对林冲的“逆来顺受”,也许认为他太“窝囊”,有失英雄的“水准”。对其一味地退让、委曲求全,来了一句“大家好”——你想啊,当学生情不自禁地,有“缺陷”的表达时,教师却让学生异口同声地强调林冲——“忍住了!”
就这么一个“忍”,可以想象林冲“忍”的究竟是什么。但老师没有告诉,也没有追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教师的这种“忍”,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去获得“忍”以外的东西。教师如果明确告诉,大段旁白进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学生就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受到压力。张教师这样填补和完善课堂“缺陷”,使之答案趋向完美,构建成一个“完形整体”,从而达到学生内心的平衡,获得感受的愉悦。
“果断”的气魄
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就课文这段文字,师生这样议论到:生:我觉得他既谦虚又谨慎,既忍得住想得透又敢打。
师:是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表面看到的林冲的确谦虚,而进入内心发现的是谨慎。林冲,既谦虚也谨慎,武艺更是高强,所以我们觉得林冲是好汉?
生:(齐)是的!……师:你读出什么,听出了什么?
生:我知道林冲面对洪教头非常轻松。他只是一横,往后一退,棒子轻轻一扫,就把洪教头打败了。
(师板书:一横、一退、一扫。)
关于这“打”,文章写得简洁明了,教师讲得“斩钉截铁”。南宋山水画家马远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一渔翁坐在船上垂钓,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几乎全是空白,虽如此,却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远的意境。教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理解作者,更相信读者,所以特意设下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实现美学价值的延伸。
是的,林冲的这一打,打出的是自尊,打出的是实力,打出了打洪教头之后,叛逆的“波澜”在“忍气吞声”中一点点积聚的力量!于是,到了沧州的林冲,陆虞侯的出现,使得林冲大怒:“冤有头、债有主”,我林冲已经被你们逼得妻离子散、面刻金印,还不放过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积郁在英雄心里的怨气,像山洪爆发一般,宣泄出来。你看他,把陆虞侯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此刻,想象着林冲打洪教头的情景,读着这些带着“血性”的文字,非但没有“血腥”的感觉,心里直觉得他血气方刚!
“高贵”的气节
林冲的“囚徒”历程,是“希望”一点点破灭的历程——做个顺民的幻想在一点点破灭。林冲的一些委曲求全之举绝不是可怜虫似的懦弱,而是他宁为囚徒不做草寇的人生价值观的外露。这种外露铸就了林冲有别于鲁达、李逵等的独特“气质”。这个气质在林冲身上,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我认为就像金圣叹所评,就是他的“熬得住”。
也可以用现代人说的那种“消极的高贵”。殊不知,这样的描述恰是施耐庵的客观之笔,他在写一个好人如何地变成“强盗”、他在写大河入海时汹涌澎湃前的“迂回平静”。这是林冲的妥协吗?非也。正是这种绅士气节,才使得林冲打洪教头那样从容而又节制。于是,林冲的形象由高大走向了高贵。
师:读得好,这“拨草寻蛇”打到了会怎样?
生:最多放到而已。(众笑)
师:林冲对招式有研究吗?
生:当然有研究,(学生若有所思,教师示意继续并微笑着等待。)这洪教头想打死林冲,而林冲只想点到为止。
师:面对这样的致命招式,林冲心里想什么?咱不说,读出来,好吗?
(自由读、指名读,读得很好。)
……
生:林冲真是谦虚,有这么好的武功一开始还不愿意比试。
生:面对招招致命的洪教头,林冲也不生气。你想啊,我们比武又不是拼命,你一来就想打死我,能不气人吗?可林冲还是忍住了。
师:很有见地,你说呢?
生:尽管洪教头招式毒辣,可林冲一边打一边可能想,既不能打残洪教头但也要打赢。
生:我觉得洪教头很狂燥、也鲁莽。林冲呢,真能忍,还想得全面,更重要的武艺高,如果他现在还在,我真想拜他为师。(众笑)
师:是的,林冲可真不容易,洪教头招招致命的情况下,林冲既要打赢也不能让洪教头受伤,既给足柴进面子又要留有余地。真是难为啊,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当张老师出示三种读《水浒》的不同观点,请一学生读并发表意见的时候,学生纷纷举手。没想到张老师却说:“谢谢同学们,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这非常好,看不看《水浒传》是你的权利,我建议你们用自己的眼睛看《水浒传》。下课。”学生不肯下课,还是把手举得老高。教师犹豫了一下,说,“我们像林冲一样留有余地,好吗”?学生不作声,有几个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听课老师先是笑声一片,紧接着报以最为热烈的掌声。你看,张老师的作用处处体现“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这不作声,不情愿,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
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加学生的信心;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然而,更重要的是,张老师给予的时间不仅仅是3秒!这是教师“拿得住”的一种节制的风度!如同林冲的“打”一样利落、潇洒。这种“高潮留白”的激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留给未来。林冲的忍让、果断与绅士气质,成了林冲性格的力量,并在学生心中构成了矛盾却又立体的形象。教师呢,恰恰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里,演绎人物的性格,进而课堂也充满矛盾冲突与张力,最终成为课堂的性格——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是动静的谐和,是张驰的结合,更是文武之道。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语
新学网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09006221号